普京再次让美失望,特朗普与欧洲达成共识,制裁俄石油结束战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4:20 1

摘要:9月17日的议息会议,被视为美联储与白宫的一场“尖峰对决”。尽管外部压力空前,美联储内部却以11:1的高票通过了25个基点的“预防式降息”决议,展现了出人意料的团结。然而,随着鲍威尔任期届满临近,以及白宫对美联储人事任命的干预,这场事关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大戏”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预测的两件事,一个是国产剧的后续,另一个是美联储的利率。

你以为它走的是科学路线,其实它玩的是玄学;你以为它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其实它讲究的是人情世故。

9月17日的议息会议,被视为美联储与白宫的一场“尖峰对决”。尽管外部压力空前,美联储内部却以11:1的高票通过了25个基点的“预防式降息”决议,展现了出人意料的团结。 然而,随着鲍威尔任期届满临近,以及白宫对美联储人事任命的干预,这场事关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2025年9月18日凌晨,全球金融市场屏息以待的时刻终于到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4.25%之间。这是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的再次降息,距离上一次降息已经相隔9个月。

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在降息前就持续在社交平台发声,施压美联储应“大幅快速降息”,甚至明确要求幅度应“超出预期”。

降息靴子落地,华尔街却一片惨绿,美股“躺赢”神话彻底破灭!更令人震惊的是,中概股竟集体狂欢,全球资本流向逻辑正被重塑。这并非偶然,是对美联储“无痛解决方案”失败的无情嘲讽,也是美国经济核心顽疾的预警。当央行独立性受损,世界牌桌上的筹码,正在被重新分配!

酝酿了三百多天的降息靴子,终于落地了。但市场的空气里没有一丝喜悦,反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尴尬。美联储给出的答案是25个基点,这点毛毛雨,与其说是甘霖,不如说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精准地扇在了每一个局中人的脸上。

那个曾经高调预告要来一场“大幅度”降息的特朗普,在结果公布后罕见地沉默了,社交媒体上一片寂静,外界只能猜测他此刻的怒火。华尔街则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态度,三大股指冲高回落,收盘时一片惨绿,道琼斯指数那点微不足道的上涨,更像是一种讽刺。

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则顶着一张严肃的脸召开发布会,话里话外,把问题的根源又推了回去。一场本该皆大欢喜的放水派对,怎么就变成了一场谁也笑不出来的多输牌局?

特朗普一直想把美联储变成白宫的“提款机”,这次,他显然是失手了。长达八个月的持续施压,又是公开抨击,又是威胁要解雇不听话的理事,他几乎用尽了所有招数,就是为了逼出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放水。

他提前向全世界吹风,营造出“大幅降息”的既定事实,把所有人的胃口都吊得高高的。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闷棍。区区25个基点,这数字简直是在打他的脸,让他此前所有的豪言壮语都成了笑话。

更让他难堪的,恐怕是决策会议内部的细节。他安插的亲信米兰,在会议上为了争取50个基点的降息幅度,据说激动到拍了桌子,最后甚至摔门而去。可即便如此,投票结果依然是残酷的11比1。

这种压倒性的反对票,无疑暴露了特朗普对美联储内部的控制力是多么有限。他的高调施压,最终只换来了一个象征性的妥协。鲍威尔的防线虽然被撕开了一道小口子,但终究是守住了底线。

鲍威尔的日子,其实一点也不比特朗普好过。他就像一个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脚下是万丈深渊,一边是衰退的恐惧,另一边是通胀的幽灵,而头顶上还有个特朗普在不停地制造噪音。

经济数据确实不好看,GDP增速从2.5%掉到了1.5%,失业率也在悄悄抬头。按理说,经济有了凉意,就该降息刺激一下。但问题是,通胀这个魔鬼还远远没有被关进瓶子。鲍威尔自己都反复强调,“通货膨胀还是太高了”。在高通胀的背景下降息,这在传统经济学里简直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所以,这25个基点,是鲍威尔在政治和经济夹缝中找到的唯一落脚点。它既是对白宫长达数月施压的最低限度回应,避免了矛盾的彻底激化。同时,他又急着给市场降温,在发布会上反复申明,这只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不是全面宽松的开始,大家别指望后续会有什么大水漫灌。

他把自己比作一个给病人看病的“老医生”,只是进行谨慎观察,绝不下猛药,生怕重蹈七十年代“滞胀”的覆辙。更有意思的是,他几乎是不点名地把经济困境的锅甩给了白宫,直指是本届政府的关税政策,推高了通胀和生活成本。这番操作,既为自己的无奈之举做了辩护,也精准地把未来的烂摊子预先甩了回去。

市场是最诚实的。华尔街的反应,无情地戳破了一个长期以来的神话:降息则美股必涨。这次,剧本完全反了过来。

消息一出,对利率最为敏感的大型科技股应声下跌,英伟达跌了2%,那些依靠低利率环境讲述未来故事的高估值公司,比如亚马逊,也感受到了寒意。华尔街期待的是一场盛宴,结果只等来了一小杯白开水,这显然无法支撑它们已经膨胀到天上的估值。黄金价格的下跌,更说明市场对未来的避险情绪并没有因为这点降息而缓解。

但真正魔幻的一幕,发生在大洋彼岸。就在美股萎靡不振的时候,历史上一直与它高度同步的中概股,像百度、阿里、拼多多,居然出现了集体上涨的狂欢。这绝非偶然。

这背后,是全球资本流动逻辑的一次深刻重塑。鲍威尔虽然降息幅度不大,但他的表态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元体系暂时还稳定,美联储不会乱来。于是,那些“聪明钱”开始重新审视全球的资产。它们发现,与其在估值过高的美股市场里提心吊胆,不如去寻找新的价值洼地。而那些基本面扎实、估值又长期偏低的中概股,自然成了最好的选择。

资本不再是无脑地涌入美国,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价,寻找性价比最高的资产。这场资金流向的倒挂,或许正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闭着眼睛买美股就能躺赢的日子,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这场围绕降息展开的博弈大戏,到头来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特朗普失了面子,鲍威尔丢了部分独立性,华尔街的狂欢预期也彻底落空。

这25个基点,更像是一剂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安慰剂。真正悬在美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那高达37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务,是未来两年即将到期的近2万亿美元企业债,以及商业地产领域深埋的巨雷。

这些核心顽疾,靠着“借新还旧”的模式苦苦支撑,随时可能引爆一波倒闭潮,这绝非一次小小的降息就能化解的。

当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看政客的脸色行事,这本身就是最危险的信号。为了掩盖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可以预见,未来美国政府可能会推出更多刺激法案,同时更积极地挥舞关税大棒,将国内的矛盾向外转移。世界这张牌桌上的筹码,正在被重新分配,更大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来源:影史奇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