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刚过,乳企们的成绩单就陆续晒出来了,说实话,这成绩单看得人有点揪心,伊利还算稳住了,净利润涨了30%多。
2025年上半年刚过,乳企们的成绩单就陆续晒出来了,说实话,这成绩单看得人有点揪心,伊利还算稳住了,净利润涨了30%多。
可蒙牛营收直接掉了近7%,光明更惨,营收少了1.9%不说,净利润直接跌了22.5%。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后来翻了数据才发现,根子其实在液态奶上,这曾经的“乳业顶流”,现在是真的“失宠”了。
蒙牛的液态奶营收今年上半年跌了11.2%,连一直稳如“学霸”的伊利,液态奶业务也掉了2.1%。
为啥会这样?我觉得跟年轻人的喝奶习惯变了有很大关系,以前大家早餐、睡前都爱冲杯牛奶。
现在不一样了,货架上的燕麦奶、植物奶越来越多,不少人觉得这些替代品更符合自己的口味。
不光下游消费不行,上游的日子更难熬,2024年全国牛奶产量比前一年少了2.9%,这可是打破了五年的增长势头,2025年上半年产量才1864万吨,离去年全年的量还差一大截。
更要命的是原奶价格,2023年还3.84元一公斤,2024年跌到3.32元,今年直接降到3.08元,这是15年来最低的价格,早低于成本线了。
原奶价这么低,受伤最狠的是牧场,乳企收奶少了,就只能把多余的奶喷成奶粉存着,牧场这边呢,无奈之下只能缩减养殖规模,有些中小牧场直接就被清出市场了。
有个内蒙古的牧场主说,今年上半年奶牛存栏量比去年少了20%,再不回暖,真扛不住了。
液态奶这边愁云惨雾,奶粉和奶酪却悄悄给乳企挣回了面子,伊利的奶粉业务今年上半年表现特别亮眼,卖了165.78亿元,比去年多了14.3%。
最难得的是,它不只是靠婴幼儿奶粉,从婴幼儿款到中老年高钙款,连羊奶粉都拿了全球销量第一,说是“奶粉界的全科状元”一点不夸张。
更聪明的是,伊利还借着政策的东风搞了波生育补贴,今年4月,16亿元的补贴落地,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每户至少能拿到1600元,还包含8款孕养期营养产品和12种育儿权益。
这招太懂宝妈们的需求了,既提升了品牌好感,又带动了奶粉销量,一举两得,蒙牛这边则靠奶酪扳回一局。
自从“收编”了妙可蓝多,蒙牛的奶酪业务就像开了挂,今年上半年收入21.36亿元,占了总营收的83.67%。
以前奶酪只是披萨上的配角,现在不一样了,儿童奶酪棒、烘焙芝士碎卖得比薯片还火,连奶茶店都用奶酪做“爆品”。
今年8月,妙可蓝多还推出了“奶酪坚果脆”,专门进了山姆会员店,这款产品特别对职场人的胃口,饿了的时候当代餐、下午茶当加餐都合适,既营养又没负担。
伊利也没闲着,找了贾冰拍奶酪广告,把“咔吃咔吃”的酥脆感拍得特别直观,一周内广告播放量就破了5000万,带动产品销量涨了不少。
不过别以为奶粉和奶酪起来了,整个行业就轻松了,消费端的问题还没解决,现在能替代牛奶的东西太多了。
除了植物奶,咖啡、茶饮也分流了不少需求,今年上半年外卖平台搞“零元购”活动,不少年轻人直接被“锁死”在茶饮上,喝牛奶的次数自然就少了。
商家这边更是苦不堪言,有个贵州的商家在社交平台上说,仓库里堆了一大堆牛奶,再过几个月就过期,每次想调价回调都得亏本。
评论里不少商家都有同感,有人说是消费降级,有人说是线上低价冲击了实体店,还有人觉得是配送平台入驻后竞争太激烈。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说,现在供求关系没调整过来,原奶价格低,养殖户在亏损,消费环境也没完全恢复,加上产品又多又卷,企业想把价格提上去都难。
虽然还没到“倒牛奶”的地步,但乳企的“苦日子”,怕是还要维持一段时间,现在乳业的局势很清楚,“得液态奶者得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乳企要想熬过这关,就得在奶粉和奶酪上多下功夫,奶粉往“多功能”方向走,覆盖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奶酪往“零食化”方向靠,贴近年轻人的消费场景。
同时还得拓展新渠道,比如给茶饮、烘焙店供原料,从企业端找增量,要是还守着液态奶不放,怕是真要被行业淘汰了。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