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晨,谢小庆教授于群内分享了读书笔记《演绎形式论证、频率论证、贝叶斯论证和普乐好论证》。昨晚,我偶然刷到一则视频,内容是中医拥趸与反中医直播网红之间的辩论。反中医者所持的唯一论据,便是中医无法进行双盲试验论证。
双盲试验的论证方式为什么不适用中医药的论证
宇学者:顾飞宇
今晨,谢小庆教授于群内分享了读书笔记《演绎形式论证、频率论证、贝叶斯论证和普乐好论证》。昨晚,我偶然刷到一则视频,内容是中医拥趸与反中医直播网红之间的辩论。反中医者所持的唯一论据,便是中医无法进行双盲试验论证。
双盲试验论证属于频率论证的范畴。双盲试验通过大量重复实验,统计药物的有效率,以此判断药物是否具有实际效果。例如,在某次药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志愿者被给予新药物,而对照组的志愿者被给予安慰剂。研究人员和志愿者都不知道哪些志愿者被给予了新药物或安慰剂,直到实验结束后才揭晓。这种设计旨在排除实验参与者的期望和主观偏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双盲试验的论证方式为何不适用于中医药?这主要归因于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所独具的整体观与个体化特征,致使其难以契合双盲试验的标准化与随机化要求。
中医药恪守“辨证论治”之则,即依据患者具体症状、体质及环境等因素,实施个性化治疗,此与双盲试验所要求的患者群体标准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双盲试验要求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与对照组,此分组方式难以体现中医的个体差异原则。
中医药疗效评价侧重于患者整体状态的改善,而非单一指标的量化变化,这使得双盲试验中常用的客观指标难以全面反映中医药的实际疗效。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每位患者的体质、症状及环境因素均不相同,治疗需因人而异。此外,中医的整体观念涵盖多个变量,如气血、阴阳的平衡,而双盲试验的严格控制往往仅聚焦于单一变量,忽视了中医药的多维度交互作用。
中医药的处方遵循一人一方原则,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处方模式,与双盲试验中统一用药的标准流程存在显著差异。在双盲试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需接受相同剂量、相同成分的药物,而中医药则依据患者实时反馈灵活调整药方,这种动态调整过程在双盲试验框架下难以实现。此外,中医药的疗效常通过患者主观感受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来体现,而这些软性指标在双盲试验的客观评价体系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理论中的“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与整体调节,这与双盲试验主要针对已发病群体的设计初衷存在根本性差异。
中医药的安慰剂效应较为复杂,在双盲设置中,传统草药或针灸等方法难以设计出等效的安慰剂对照组,这容易对结果的客观性造成影响。此外,每位受试者对使用药物的心理反应均具有独特性,随机分组无法假定两组心理反应的平均数相同,而心理反应对病情症状具有显著影响,双盲试验的结果无法有效消除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中医药的治疗过程常呈现动态调整的特性,医生会依据患者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灵活性在双盲试验的固定方案中难以体现。
中医药疗效判断不仅依赖客观指标,还兼顾患者主观感受与医生经验判断,这种综合评价体系与双盲试验所追求的客观、量化标准存在差异。
直接将双盲试验的论证方法应用于中医药,不仅难以精准反映其疗效,还可能忽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与价值。
中医药文化与哲学基础注重动态平衡与预防理念,而双盲试验则更侧重于短期、孤立的效果验证,这种时间与目的的不契合,进一步降低了其在中医药论证中的适用性。
那么中医药是怎样来论证基本方剂的疗效的呢?
中医药在论证基本方剂的疗效时,采用了一套独特且历史悠久的体系。该体系特别强调临床实践的积累,通过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形成对基本方剂疗效的初步认识。这种基于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药疗效论证的重要基础。例如,中药人用经验通常在临床实践中积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重复性和临床价值,包含了对中药处方或制剂临床定位、适用人群、用药剂量、疗效特点和临床获益等的认识和总结。此外,方剂作为中医药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其临床应用分析和方药量效关系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方剂在中医药中的独特优势和物质基础。
其次,中医药会运用中医理论进行阐释,从病因、病机、证候等角度,分析基本方剂如何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理论阐释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方剂的疗效机制,也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再者,中医药还会通过师徒传承、学术交流等方式,将基本方剂的疗效经验进行传播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医家会对同一方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应用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方剂疗效的认识。
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也开始借鉴现代研究方法,如药效学研究、临床试验等,对基本方剂的疗效进行更为客观、科学的评价。这些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为中医药疗效的论证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视角。
话说回来,中医药也不排斥双盲试验的论证方式,对于一些经过标准化处理、适用于双盲试验框架的中药制剂或疗法,在具备相应条件时,也会积极参与双盲试验,以此作为验证自身疗效、提升科学性和可信度的一种途径。但这类情况往往需要对传统中医药的某些环节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良,以适应双盲试验的严格要求。然而,即便参与双盲试验,中医药也始终坚守其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的核心原则,力求在科学验证与保持特色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医药的论证方式具有其独特性,这是在中国人口众多、医药从业人员众多、气候地貌多样、药材丰富、历史悠久且积累了巨量病例等因素下形成的,是西医论证方式所不可及的。双盲试验论证正好回避了中医药这些独有的优势和复杂情况。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气候与地貌差异迥然,造就了药材的丰富多样,也为中医药积累了海量的病例。众多医药从业者在长期实践中,持续探索并完善中医药的论证体系,这种依托庞大实践根基与丰富经验的论证方式,是单纯依赖双盲试验这种相对单一、标准化的论证手段难以企及的。双盲试验论证方式虽有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但在面对中医药如此丰富多元的实践场景和理论体系时,显得过于局限,难以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医药的疗效和价值。
大数据与AI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中医药的论证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海量的中医药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基本方剂的疗效。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体质患者的用药反应和疗效数据,能够更精确地把握方剂的适应症和禁忌证,为中医药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中医药建立更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将患者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提升等软性指标纳入评估范围,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智能诊断系统、辅助开方系统等,这些技术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诊疗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药的论证方式属于什么论证方式呢?
中医药的论证方式并不完全契合于谢小庆教授笔记中提到的某一种单一论证方式,而是融合了多种论证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且综合的论证体系。
首先,从实践积累的角度看,中医药的论证方式带有明显的经验论证色彩。通过长期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医药学会观察和总结了大量病例,从而形成了对药物和疗法疗效的深入认识。这种基于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药疗效论证的重要基石,与频率论证中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来统计有效率的做法有相似之处,但更为宽泛和深入。
其次,中医药运用中医理论进行阐释,这体现了演绎形式论证的特点。它从病因、病机、证候等理论出发,演绎出基本方剂如何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理论阐释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方剂的疗效机制,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再者,中医药的论证方式还包含了普乐好论证的元素。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同医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历史使用效果,对同一方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应用经验。这些见解和经验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如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属性法,不断碰撞、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方剂疗效的认识。这种开放、包容的论证氛围,促进了中医药论证体系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也开始借鉴现代研究方法,如药效学研究、临床试验等,这些方法的引入,让中医药的论证方式更加多元化,并展现出一定的贝叶斯论证特性,即基于已有证据,持续更新和完善对方剂疗效的认知。
我认为中医药的论证方式是全盲全息论证。一个人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在中医药的视角下,这个系统包含了生理、心理、环境、社会等多维度的信息,这些信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健康状态。全盲全息论证,正是试图从这一复杂而完整的系统中,探寻并理解中医药的疗效机制。它不仅关注药物或疗法对特定指标或症状的改善,更重视对患者整体状态、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历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全盲,在这里并非指双盲试验中的“盲法”,而是强调在论证过程中,不预先设定固定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不局限于对药物或疗法的单一维度考察,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评估来自患者各个方面的反馈和信息。这种“盲”是一种对未知的敬畏,对复杂性的尊重,它避免了因过早限定评价范围而可能忽略的重要疗效线索。
全息,则体现了中医药论证的整体观和个体化特征。它认为,每个患者皆为一个独特的全息单元,其健康状态、疾病表现及治疗反应,均是内在生理机制、心理状态、环境因素与社会经历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反映。因此,中医药的论证方式致力于捕捉和分析这些全方位的信息,以形成一个对患者健康状态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种全息视角,使中医药论证能更贴近患者实际需求,更精准地评估治疗效果。
将全盲全息论证应用于中医药,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更加综合、灵活和深入的方式,去探索和验证中医药的疗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传统论证方法,如临床实践积累、中医理论阐释、师徒传承与学术交流等,还要积极借鉴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升论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疗效论证体系,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盲全息论证,从《道德经》中所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中,也能找到其思想根源。老子的“道”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认为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全盲全息论证中重视患者生理、心理、环境、社会等多维度信息的整体观相合。而“天人合一”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健康状态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中医药的论证中,同样考虑到了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将人体置于自然的大环境中进行综合考量,这也体现了全盲全息论证的整体思维。
从实践层面来看,全盲全息论证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海量的临床病例和实践经验。医生们在诊疗过程中,不仅关注患者的疾病症状,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同一病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其不同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开出不同的药方。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正是全盲全息论证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在未来的发展中,全盲全息论证有望为中医药的疗效评价和论证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方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对海量的中医药临床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更准确地捕捉患者各方面的信息,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全盲全息论证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将全盲全息论证的理念和方法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疗效机制,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带我吃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