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老汉蹲在自家玉米垛后头,指头蘸着唾沫数第五遍钞票。皱巴巴的百元大钞在月光下泛着青白,像极了村口王媒婆的假牙。
一、三十八万八的婚礼
张老汉蹲在自家玉米垛后头,指头蘸着唾沫数第五遍钞票。皱巴巴的百元大钞在月光下泛着青白,像极了村口王媒婆的假牙。
"三十八万八,少一分免谈。"准亲家下午的话还在耳边打转。这数儿能在县城买套两居室,可眼下只能换张薄薄的婚书。
"爹,要不咱再拖两年?"儿子铁柱闷声说。
"拖?你当菜市场砍价呢!"张老汉一巴掌拍在炕沿,"村东头老李家二小子,去年彩礼才二十八万,今年姑娘都跟包工头跑了!"
二、消失的姑娘们
李家沟婚介所的登记簿,活脱脱是本当代《物种消亡记录》。1990年页泛着黄,写着二十七个适婚姑娘;2023年的新本子,统共就三个名字,其中两个标着"二婚"。
"现在说媒比考古挖宝还难。"干了四十年的王媒婆咬着旱烟杆,"上个月带小伙去邻村相亲,七个男的围着一个姑娘,那场面跟皇上选妃似的。"
村小学退休教师周秀兰看得真切:"当年我教的女娃,十个有八个在南方电子厂。过年回来烫着大波浪,张口就是'在东莞买房了',谁还看得上村里的泥腿子?"
三、光棍村的"产业链"
后山那片野枣林,如今成了光棍们的秘密基地。五十岁的刘大强蹲在树杈上,举着望远镜盯村口公路——这是他们集资买的"战略物资"。
"昨儿看见辆外地牌照面包车!"
"啥颜色?几个人?"
"银灰色,副驾坐个穿红裙子的!"
"快快!去老王家借三轮车!"
这样的围追堵截,去年成功"截获"过两个外省媳妇。可惜一个趁赶集钻进大巴溜了,另一个过完年直接报了警。
四、被锁住的新娘
李桂兰的婚房装着三道锁:窗户焊铁栅,大门装摄像头,连厕所气窗都封着钢丝网。这个贵州山区来的姑娘,已经绝食三天。
"当初说好只是来当保姆。"她攥着半块馒头哭诉,"现在让我给五十岁瘸子当媳妇,他们这是要吃人啊!"
这样的悲剧在六个自然村轮番上演。去年腊月,赵家庄买来的越南新娘半夜出逃,跌进冰窟窿再没上来。村民讳莫如深,只说"那是个意外"。
五、彩礼背后的暗流
在县城金店,售货员早摸出门道:"但凡操着土话的老汉来买三金,八成是要给儿子娶亲。这时候推'百年好合'套装,保准成交。"
这套价值58888的套餐,包含:
金镯子(实心,防新娘逃跑时掰断)
粗项链(显分量,婚礼上撑场面)
龙凤牌(刻着"早生贵子",沉得能防身)
更隐秘的是"万紫千红一片绿"——万张5元,千张百元,绿的是50元。这笔钱往往在婚礼当天,当着全村人的面码成"钱墙"。
六、代际困局与突围
二十五岁的王建军在快手直播割麦子,屏幕那头有个湖南姑娘天天送"火箭"。他爹却抡起笤帚:"正经姑娘哪会在网上抛头露面!"
"您知道啥叫直播带货不?"
"带货?带啥货?带你去当上门女婿?"
"人家说要来咱村考察农产品!"
"考察个屁!准是骗子!"
这样的观念碰撞,每天都在黄土地上发酵。那些学会网购、玩短视频的青年,正试图在传统枷锁上撬开裂缝。
尾声:麦田里的守望者
暮色中,张老汉依旧蹲在麦垛旁。远处传来唢呐声,不知谁家又娶亲。他把烟头按灭在泥地里,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娶婆娘那会——两袋白面,三斤红糖,媳妇笑得像朵山茶花。
"现在这世道..."他望着满地钞票,突然觉得它们比麦子还轻,风一吹就能飘走。
来源:农民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