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娱乐圈的喧嚣中,“流量”二字仿佛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每当有明星艺人登上热搜,总有人习惯性地用“蹭流量”来解释事件背后的动机。近日,演员朱一龙因获奖而被部分舆论质疑“蹭肖战的流量”,这一说法迅速引发热议。但若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或许你
在娱乐圈的喧嚣中,“流量”二字仿佛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每当有明星艺人登上热搜,总有人习惯性地用“蹭流量”来解释事件背后的动机。近日,演员朱一龙因获奖而被部分舆论质疑“蹭肖战的流量”,这一说法迅速引发热议。但若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或许你会发现:所谓的“谁蹭谁”,本质上是一场由流量经济驱动的伪命题,而真正的核心在于影视作品与实力的回归,拿实力说话,而不是尬吹或是尬黑肖战。
首先,从客观事实出发,朱一龙与肖战虽同属内地娱乐圈的顶尖演员,但二人的发展轨迹和定位实则大相径庭。朱一龙凭借多年演技沉淀,以《人生大事》《叛逆者》等影视作品赢得业界认可,其获奖(如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是对其专业能力的肯定;肖战也不赖,则以《陈情令》、《余生,请多指教》、《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现象级影视作品跻身顶流,影响力集中于粉丝文化与品牌商业价值。两人路径不同,何来“互蹭”之说?有些人硬将朱一龙的获奖与肖战关联,反而暴露了舆论对流量逻辑的过度依赖——仿佛任何事件都必须依附“流量密码”才能存在。
进一步而言,“蹭流量”这一说法本身,反映出了当下娱乐生态的扭曲。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成为稀缺资源,舆论媒体和粉丝观众习惯于用博弈视角解读明星艺人关系:合作是“共赢”,同台是“捆绑”,甚至获奖也能被曲解为“借势,蹭流量”。但这种叙事往往忽略了演员的本质——以影视作品立身。朱一龙的获奖是其职业生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短期流量的变现。反观肖战,其影响力源自庞大的粉丝基础,但粉丝经济的本质是情感联结,与专业奖项的评价体系并无直接关联。将两者硬性对比,无异于用尺子衡量温度,标准错位且毫无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场争论背后隐藏着对“流量”与“实力”的深层焦虑。近年来,娱乐圈不乏类似争议:实力派演员被质疑“过气蹭热”,流量明星艺人被批评“德不配位”。这种对立源于娱乐影视行业对两种价值的割裂——仿佛流量与实力必然互斥。但事实上,健康的文化产业需要多元共生:流量能扩大影视作品传播,实力能提升行业水准。朱一龙的获奖恰恰证明,长期主义的专业积累终会得到认可;而肖战的流量也展现出了大众文化的蓬勃活力。二者本可并行不悖,何必陷入“谁蹭谁”的零和博弈呢?
若回归理性,我们会发现“蹭流量”一词往往是一种话语陷阱。它简化了复杂行业生态,将明星艺人的努力降维成流量争夺战,既低估了演员的专业性,也误导了粉丝观众的审美判断。真正的焦点应置于影视作品本身,踏踏实实拿实力说话,而不是搞一些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噱头:朱一龙的演技是否打动了粉丝观众?肖战的角色是否传递了积极向上正向的价值观?这些才是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综上所述,朱一龙获奖与肖战流量之争,实为一场虚假的命题。在娱乐工业中,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赛道前行,所谓的“蹭流量”不过是流量经济下的认知捷径。与其纠结于谁依附谁,倒不如摒弃这种浅薄的对立思维,更多关注演员所带来的影视作品与商业艺术价值。当影视娱乐行业不再以流量为唯一尺度时,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与健康。 #肖战#
来源:大妮谈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