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价比到信任危机:Rokid眼镜涨价背后的三重考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3:46 1

摘要:在AI眼镜这个方兴未艾的赛道,Rokid原本凭借一款“2499元”的Rokid Glasses,撬动了用户的预期、资本的关注以及行业的流量焦点。可等到产品真正上市,价格却涨到了3299元。这800元的差价,不仅背刺了早期支持者,更把这家创业10年的公司,推上了

预售价锁流量、发售价惹争议,创业十年Rokid面临信任账单。

在AI眼镜这个方兴未艾的赛道,Rokid原本凭借一款“2499元”的Rokid Glasses,撬动了用户的预期、资本的关注以及行业的流量焦点。可等到产品真正上市,价格却涨到了3299元。这800元的差价,不仅背刺了早期支持者,更把这家创业10年的公司,推上了“信任透支”的火线。

2024年发布会上,Rokid Glasses以2499元的价格吸引了大量关注。轻量化设计、AI+AR融合、生态功能齐全,这些亮点叠加在一起,让这款眼镜在当时显得诚意满满。而这个价格,也精准击穿了当时AI眼镜市场的主流价位。

据洛图科技的监测数据,2024年上半年,AI音频眼镜价格集中在1500-1999元,带拍摄功能的AI眼镜多在2000-3000元之间。而Rokid以2499元定价、宣称“亏本赚吆喝”,一度被誉为“性价比杀手”。

但到了正式发售,Rokid却悄然将价格调至3299元。虽然产品性能没变,但价格标签却彻底翻了脸。搜索引擎里还是2499,电商平台却显示3299,这种“价格信息错位”让不少消费者感到被欺骗。

更让人不满的是,参与9.9元预约的用户以为锁定了“首发福利”,结果却发现发货顺序混乱、价格失控,一些用户甚至向天猫和工商投诉,理由是“承诺未兑现”。

从商业角度看,这种“低预售、高发售”的打法确实有流量红利:2499元的信息持续霸占搜索结果,帮助Rokid在搜索、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维持“高性价比”的印象。但从用户角度,这更像是一场“用价格玩套路”的信任消耗战。

价格之外,发货节奏的混乱,也成了用户吐槽的集中点。

最初Rokid承诺“6月下旬发货”,但实际只有小规模首批发出,大量用户在7月中旬仍未收到设备。虽然官方强调“已经启动交付”,但用户感知中的“发货”显然不是“一小批先走”。

更复杂的是,Rokid设计了F码、9.9元预订、1元预订三种预约方式,优先级划分不清,导致用户之间互相质疑、情绪内耗。本是精细化运营的一套策略,最后变成了“谁先买谁着急”的尴尬局面。

有用户吐槽:“我F码+9.9元预订,结果还不如直接买的发货快。”也有人表示,Rokid并未就发货情况主动通知,很多人是从社群或快递电话才知道自己被“安排”了。

这种低信息透明度、预期未管理好的运营方式,让一批原本支持新品牌、愿意尝鲜的用户变成了“愤怒的吐槽者”。Rokid创始人祝铭明自己也在采访中承认:“我们原本想用F码做共创,现在更像是调货机制。”

Rokid的信任危机,不止在国内发酵。在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也爆出不少“关税坑”。

不少海外支持者表示,自己付完众筹款后,收到UPS通知才知道清关还需额外交费,有人甚至被收了150美元关税+100美元手续费。而Rokid在申报货值时只写了100美元,却未提前说明,导致用户在收货时措手不及。

更严重的是,Rokid并未就发货、清关等事宜及时沟通,许多用户直到快递上门才知道眼镜已发出。这种“低沟通密度”的处理方式,在早期项目可能还能被理解,但对一家成立十年的创业公司来说,已经不再是“新手期”的借口。

在消费电子这个领域,产品过关只是入场券,真正决定品牌走多远的,是信任体系的建立。而Rokid这波操作,显然没能守住最基本的信任底线。

用户买的不只是眼镜,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期待;但如果每一步都依赖信息不对称、模糊承诺和模棱两可的运营细节,那这份期待就很容易变成失望。

Rokid Glasses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5天售出4万台、产能排到10月。但这场看似热闹的爆款背后,却是一笔日益膨胀的“信任账”。

在AI硬件尚未完全普及的今天,消费者对新产品有好奇、也有包容。但一旦感受到被套路、被忽视,这种好感就会迅速转化为负面情绪。

对Rokid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卖出更多眼镜,而是能否和用户建立起长期、稳定、透明的关系。否则,眼前的爆款,只是昙花一现。

创业十年,Rokid的对手早已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兑现“说到做到”这四个字。

来源:湖北台科技快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