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赛打得胶着,结果镜头一直在切换,一会儿给教练那个严肃的脸,一会儿又切到替补席上一个人发呆,关键时刻,最重要的那个瞬间,怎么就那么模糊不清?
这比赛,直播镜头怎么回事儿啊?非要等比赛打完了,才给我看那个谁谁谁那个表情,是怕我们看到当时真实的反应吗?
他们真的以为我们观众是傻子,看不懂场上的火药味?就那么几个慢镜头,还是事后才给,这到底是在直播什么?这操作,我真的是服了。
比赛打得胶着,结果镜头一直在切换,一会儿给教练那个严肃的脸,一会儿又切到替补席上一个人发呆,关键时刻,最重要的那个瞬间,怎么就那么模糊不清?
而且,他们就没想过,观众想看的是比赛的精彩瞬间,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解读。特别是中捷这场,明明是势均力敌,紧张刺激,但直播画面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被删减了关键情节的纪录片。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去年国际排联的数据显示,中捷男排的交锋一直都很有看点,胜负往往就差那么一两分。这种高强度的对抗,直播就应该把那种紧张感传递出来,而不是事后补课。
球员们拼尽全力的那一刻,那个扣球,那个拦网,那种血脉偾张的感觉,才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结果呢?镜头给得那么吝啬,像是在保管什么绝密情报。
而且,有时候看到一些球员在场上的一些小动作,一些不经意的表情,那才是比赛背后真实的情绪流露,是了解球员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但现在呢,镜头总是绕着走,好像故意回避一样。
他们说要“更好地了解比赛实况”,我倒是觉得,这种调整,反而让“实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就好比你看着一个人演戏,却只给你看剧本,然后告诉你,这才是真正的表演。
这种“调整”,我实在是没看出来哪里“好”了。难道他们认为,观众只需要知道结果,不需要知道过程中的波澜壮阔?就像一部电影,删掉了所有的高潮部分,只给你看片尾的字幕。
我倒不是说要天天播什么场外花边,但关键时刻的镜头,那个裁判的判罚,球员的一个眼神交流,这些细节,才是构成一场比赛的灵魂啊。
难道非要等所有人都骂起来了,才后知后觉地补上几个所谓的“重要画面”吗?这是一种什么逻辑?感觉像是在敷衍,又像是在测试大家的底线。
很多球迷都是因为看到了比赛中的某个瞬间,被那种拼搏精神所打动,才成为这项运动的忠实拥趸。如果连最直接的感受都被过滤掉了,那还能剩下什么?
我记得以前看一些老比赛的录像,虽然画质不好,但那种原始的、 unfiltered 的镜头语言,反而更能打动人。那种没有被过度剪辑和包装的真实感,现在反倒成了稀罕物。
我猜,他们可能觉得,给太多特写会放大球员的失误,或者是不当言行,然后引起不必要的舆论风波。但这样一来,比赛的戏剧性和观赏性不也大打折扣了吗?
有时候,球员脸上的汗珠,咬紧牙关的表情,那种肌肉紧绷的状态,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为什么要用那些远远的、模糊不清的全景镜头来代替呢?
而且,这种“调整”的说法,听起来就挺官方的,听起来就挺“正确”的。但有时候,那些不那么“正确”的,反而更接近事实,更有烟火气。
我有个朋友,他是个硬核排球迷,昨天看完直播,跟我吐槽了半天,说感觉像是隔靴搔痒,想看到的都在云里雾里。他是个很理性的人,但昨天也气得够呛。
你看,连最铁杆的球迷都觉得不过瘾,那普通观众呢?是不是就更一头雾水了,感觉比赛打完了,好像什么都没看清,又好像什么都明白了。
也许,他们是在考虑所谓的“大局”,考虑如何“引导舆论”。但体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真实和不确定性,在于那些瞬间爆发出的情感。
我只是觉得,如果连比赛最直接的画面都要进行“调整”,那我们看到的,还是不是真实的比赛?我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是不是也在这种“保护性”的播出中,被消磨掉了?
这比赛直播,到底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还是让我们“理解”?当镜头开始“表演”,观众是不是就变成了被动接受者?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他们所谓的“优化”,反而剥夺了我们自己去感受和判断的权利?
来源:素言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