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泰禾股份的股票代码出现在交易大厅显示屏上时,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那串跳动的数字。
在A股市场,新股上市后的表现总是备受关注。
当泰禾股份的股票代码出现在交易大厅显示屏上时,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那串跳动的数字。
上周五上午九点半,集合竞价刚结束,这只代码就像脱缰的野马——45元的开盘价直接把发行价10.27元踩在脚下,交易所里甚至响起了零星的掌声。
有股民拍着大腿说:"这可比中彩票刺激多了!"
可谁都没想到,这场资本狂欢只维持了24小时。
周六休市时,各个股票论坛里还在热烈讨论要不要周一追涨,等到周日晚上,已经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不对劲——这家公司过去三年赚的钱,就像漏气的皮球,从6.49亿瘪到3.46亿。
当时就有人在帖子里预警:"别被首日涨幅晃花了眼,小心烫手山芋!"
周一的走势让所有乐观派都傻了眼。
开盘直接跳空低开8%,分时图上那条白线像坐滑梯似的往下窜,十点零七分,当股价砸到33.88元时,营业部里有人气得摔了保温杯。
最惨的是上周五39元追进去的散户,看着账户里瞬间蒸发15%的本金,连盒饭都舍不得加鸡腿了。
有网友自嘲:"人家是割韭菜,这是直接连韭菜根都刨了!"
翻看公司招股书会发现更戏剧化的情节。
这家生产农药化肥的江苏企业,2017到2022年期间豪气分红8.5亿,特别是2022年单年就分了3个多亿。
可转头上市就说缺钱,原本狮子大开口要募17.5亿,后来"降价促销"到10.27亿。
有财经博主调侃:"这操作好比把自家存款藏床底下,然后挨家挨户敲门借钱。
"
保荐机构光大证券的骚操作更让人拍案叫绝。
在询价阶段,他们把安信基金报的8.8元和广州翔云私募报的11.5元这两个极端价格直接剔除,最终定价正好卡在中间值。
3789万的保荐费揣进口袋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起那些被套牢的散户。
有业内人士私下透露:"现在投行圈都流行说'删掉最高最低,中间最吉利'。
"
仔细分析财务数据会发现更多猫腻。
2021到2023年间,公司营收从35.79亿冲到50.99亿又跌回38.68亿,净利润更是上演"三级跳",从6.49亿高空跳水到3.46亿。
证券分析师老张指着曲线图直摇头:"这业绩走势,比过山车还刺激,心脏不好的真扛不住。
"
交易所龙虎榜暴露了更多秘密。
上市首日买入前五全是散户大本营的东方财富证券营业部,而卖出榜清一色是机构专用席位。
有二十年股龄的王阿姨气得在家庭群里发语音:"咱们小散凑钱给机构发年终奖呢!"她上周五刚把给孙子存的教育金投了进去。
这种"上市即巅峰"的现象已成A股新常态。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上市的新股中,有六成在首周就跌破了首日收盘价。
私募经理李总在直播时直言:"现在打新就像击鼓传花,就看谁接到最后一棒。
"他建议投资者多看少动,特别要警惕那些上市前突击分红的企业。
令人唏嘘的是,在泰禾股份股吧里,有位网友晒出了自己的交割单——上周五39.5元全仓买入,周一35元割肉离场。
他在帖子末尾写道:"四天亏掉半年工资,就当交学费了,只是这学费贵得肉疼。
"这条帖子下,有327条安慰的留言,和45个"同病相怜"的哭脸表情。
监管层的态度也值得玩味。
虽然注册制改革后上市门槛降低,但最近证监会明显加强了对"带病上市"的查处力度。
有接近监管的人士透露:"我们正在建立上市后跟踪机制,对业绩变脸太快的公司要秋后算账。
"这可能意味着,像泰禾股份这样的案例,保荐机构将来要负连带责任。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最清醒的可能是公司原始股东。
按发行价计算,他们持有的股票已经增值四倍,即便现在股价回落,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有财经评论员尖锐指出:"这就是A股现状,造富了一批人,也埋葬了一批人。
"
站在旁观者角度,这场闹剧给我们三点启示:首先,打新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其次,要特别警惕上市前突击分红的企业;最后,永远别相信"这次不一样"的鬼话。
就像资深股民老赵说的:"股市没有新鲜事,太阳底下全是套路。
"
眼下最焦虑的恐怕是那些还没卖出的散户。
有人选择躺平装死,有人准备补仓摊薄成本,还有人在各大论坛寻找"志同道合"者互相打气。
但现实很残酷——根据历史数据,这种首日爆炒次日暴跌的新股,三个月内收复失地的概率不到两成。
这场资本博弈远未结束。
泰禾股份的农药能不能杀死庄稼害虫尚不可知,但它确实给A股投资者好好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
正如某私募大佬在朋友圈的感慨:"在这个市场,你要么做镰刀,要么当韭菜,没有第三种选择。
"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