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委上班,某“打工人”实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3:41 1

摘要:谁要是进了部委,那绝对是全村的“天花板级”谈资,逢年过节都得被围着问“能不能帮忙办点事”。

在大多数人眼里,在北京部委上班那可是“光宗耀祖”的活儿。

谁要是进了部委,那绝对是全村的“天花板级”谈资,逢年过节都得被围着问“能不能帮忙办点事”。

可只有自己知道,这“高大上”的背后,藏着多少“挤地铁挤到背包带断裂”的心酸。 在北京,除非是十年前入职的朋友,不然大多数部委人都得把家安在“远郊区县”。

通勤地铁四十分钟的,是运气好的。

赶上了单位的配售房或公租房。

要是没轮上,那通勤时间更是不敢想。

早高峰的北京地铁,非亲历者不能感受。

管你是司长、副司长,进了地铁站都得乖乖当“打工人”。

挤不上车是家常便饭,等两三趟车?

想都别想!早上八点前必须进入工作状态,迟到一秒都得绷紧神经。

更别说那些精心收拾的行头了。

早上出门前涂的迪奥口红、穿的定制西装、背的爱马仕包,一进地铁就变形。

旁边大爷的帆布包、阿姨的编织袋,和这些“奢侈品”没半点区别。

反正都得在人堆里挤着,精致妆容蹭上别人的羽绒服,也只能默默擦掉。

到了单位,“级别”就成了“责任标签”。

比如一份签报。

先由普通工作人员写初稿,交给副处长改;副处长改完,再给处长审;处长提完意见修改后,送到副司长手里;副司长改完,还得让司长过目。

遇上重要文件,司长不仅要逐字逐句改,可能还得开个专题会讨论,有时候甚至会亲自重写。

等司长签完字,最后还得报给副部长。 这层层环节,每一步都意味着“责任”。

稿子虽是小职员写的,但出了问题,司领导第一时间找的是处长或副处长。

要是遇上脾气急的领导,答不上来就得“挨批”。

不是脏话,但“你这工作怎么做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这类话,能让你站在原地冒冷汗。

尤其是在办公室当着全处室的人“公开处刑”,一屋子人都得站着听,连大气都不敢喘。

批人的时间也没个准头,短则五分钟,长则一小时,每次挨批都像“渡劫”。

所以在部委,“能接住领导的提问”绝对是一个核心技能。

要是被问得哑口无言,那接下来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至于日常工作,那更可能是“心身俱疲”。

虽说现在不用像以前那样,发个通知要打三十多个电话确认,但“一键群发”也没减少工作量。

通知刚发出去,各地的咨询电话就会“打爆”。

有的问“这个政策我们省能不能特殊处理”,有的问“具体流程怎么走”,各种奇葩问题防不胜防。

每个人都是这么“熬”过来的,当年都在大楼的小办公桌前,熬过无数个加班夜。

别想着有“清闲的司局”,在部委只有“更忙”和“忙到飞起”的区别。

一天下来,时间根本“不属于自己”。

早上六点不到,就得披星戴月出门。

晚上八点多,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至于身体,三高天天不爽,后背也总隐隐作痛,可总想着“还年轻,能扛住”。

这就是部委打工人的真实日常。

表面光鲜,实则在“通勤,工作,家庭”的循环里,默默扛着所有压力。

来源:编中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