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年少时懵懂但执着地追求美,到成年后拜师学艺,再到如今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文英用30余载的坚守与热爱,让京族服饰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的故事,不仅是传承与延续传统技艺的故事,更是坚守与弘扬文化自信的故事。
人物档案:樊文英,人称“樊大姐”,防城港东兴市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防城港东兴市这片洋溢着大海气息的土地上,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樊文英,以匠心为笔,以丝线为墨,书写着关于京族服饰的美丽传奇。
从年少时懵懂但执着地追求美,到成年后拜师学艺,再到如今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文英用30余载的坚守与热爱,让京族服饰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的故事,不仅是传承与延续传统技艺的故事,更是坚守与弘扬文化自信的故事。
青涩岁月裁缝梦
2025年初春,取材于防城港本土、反映中越两国人民民间友好交往的边贸题材影片《边海》上映,让京族服饰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服饰,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惊艳了无数观众。而电影中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京族服饰,皆出自樊文英之手。
樊文英,这位被东兴市江平镇男女老少亲切称为“樊大姐”的手艺人,用30余年的时光,将这份对京族服饰的热爱,具象成手中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回溯往昔,上世纪80年代初,青春年少的樊文英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女孩一样,对美有着无限的向往。然而,物质的匮乏让这份向往变得极为艰涩。某年春节之前,家中难得买了一块布料,做了衣服后还剩下一些边角料,樊文英便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裁,手工缝纫。没想到,她做出来的小衣物有模有样,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表扬。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从此,她开始动手给弟妹们做衣服,附近的邻居也慕名而来找她帮忙。
那时的樊文英或许并未想到,这份对缝纫的热爱,将成就她一生的事业。当时的她,只是单纯执着于用自己的双手编织起一个个关于美的梦。
如果说年少时的尝试是樊文英与缝纫结缘的起点,那么1987年的拜师学艺,则是她匠心传承的真正开始。
当时,樊文英了解到,有一位越南归侨居住在防城港市防城区的垌美农场,在越南时专门裁缝越南的国服,手艺非常好。而樊文英的外婆是京族人,她本人也在与越南隔海相望的江平镇长大,自小喜欢京族文化。在她看来,那时的京族服饰不够艳丽,她要用自己的双手打造江平独有的京族服饰。于是,她带着行囊,踏上了前往垌美农场的拜师之路。
“因为拜师前也做过一些缝纫工作,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起来特别快,加上师傅教得好,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就出师了。”樊文英回忆起那段时光,眼中闪烁着光芒。出师后,她回到江平镇开了自己的“档口”,正式开启她的京族服饰制作生涯。
从那时起,樊文英便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了京族服饰的制作上。一块块普通的布料,经由她的巧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服装。她让京族服饰在自己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樊文英(左一)向学徒讲解京族服饰的制作流程。作者供图
三十余载勤耕耘
在成衣年代,穿着手工剪裁服装的人已经很少。为了适应潮流,樊文英在坚持制作京族服饰的同时,也批发一些成衣来卖。如今,她在东兴市和越南的芒街都有自己的“档口”,但她本人仍一直坚守在江平这家店里。
“这么多年的坚持,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响亮了,凡是要做京族服装的人都会想到我,很多外地人也慕名来找我做衣服,防城港市相关节庆用到的京族服装也是找我裁缝。”樊文英笑着说。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樊文英也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她一直在对京族服饰进行改良,除了保留原有的风格,还把当下的潮流元素融入服装制作。现在,她制作的京族服装不只是京族人爱穿,其他民族的人穿了也挺时髦。
“要让京族服饰焕发新生,必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樊文英深知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她巧妙地将京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潮流结合,在服装上绣上栩栩如生的浪花,呼应京族“逐海而居”的文化特质;缀以中式盘扣,跟上近几年的国潮风,针脚间凝结着对家国情怀的寄托。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京族服饰,樊文英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她知道,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和热爱。因此,这些年里,除了坚守在江平的工作室,她也频繁走出家门,四处求学,虚心向各地的民间艺人学习印染、刺绣、镶花、缝制等传统技法。她将这些技艺融入京族服饰的制作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独具韵味,富有生命力。
樊文英不仅在技艺上不断追求创新,更在传播上积极作为。她每年都亲自带学徒,多的时候有20多个学徒一起学习。
樊文英创新制作的立领渡边男中衫、圆领嵌花男褂、彩绣立领女长裙以及男头饰、女礼帽等各类套装、配饰,既保留了京族服饰的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时尚元素,令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也让更多人对京族服饰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她的工作室里,我们参观了京族服饰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从选材、裁剪到缝制、装饰,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她的匠心与智慧。她一边操作着缝纫机,一边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每一步的技巧。那一刻,我们感受到,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凝聚着她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樊文英向前来研学的小朋友讲解京族服饰的制作流程。作者供图
磐石不移赤子心
这些年,樊文英的名字已经与京族服饰紧密相连。她的作品不仅享誉国内,更是走出了国门,成为连接中越文化的桥梁。
“我制作的京族服饰在越南首都河内参加过时装展示,受到越南人民的喜欢和肯定,我还和参展的专家们一起讨论了怎样更好地传承民族手艺。”樊文英说。
在传承的道路上,她始终走得很坚定。她来到校园、社区,开展各种传承活动,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京族服饰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我自己会坚持制作京族服饰,展示传统之美、非遗之美。同时,还要再多开一些校内校外培训班,让京族服饰制作技艺走进青少年、走进大众,让更多人了解京族文化,让京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樊文英说。
岁月变迁,匠心不变。樊文英用自己的双手,让全社会看到了传承的力量。她的故事,是无数传统技艺传承人的缩影,他们的这份坚守与热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时代注脚。
展望未来,樊文英满怀信心与期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京族服饰、穿上京族服饰、推广京族服饰。她相信,只要心中有梦,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梦想成真。而她的梦想,就是要让京族服饰走向世界。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