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大市场的“双线丰收”:日销超十万斤,有商家直播积攒粉丝18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0:55 1

摘要:9月17日1点,济南海鲜大市场依然灯火通明。货车轰鸣、人流穿梭,银光闪闪的带鱼、活蹦乱跳的虾蟹、肥美的牡蛎在此汇聚。49岁的吕智军一边麻利地分拣着螃蟹,一边热情招呼老主顾:“这批蟹子绝对肥,今晚刚靠岸的船!”这样的夜晚,他已经历了三十多年。

9月17日1点,济南海鲜大市场依然灯火通明。货车轰鸣、人流穿梭,银光闪闪的带鱼、活蹦乱跳的虾蟹、肥美的牡蛎在此汇聚。49岁的吕智军一边麻利地分拣着螃蟹,一边热情招呼老主顾:“这批蟹子绝对肥,今晚刚靠岸的船!”这样的夜晚,他已经历了三十多年。

这些来自不同港口的海货,既是他一天忙碌的起点,也是他三十多年海鲜生意中最实在的“收获”。从16岁在烟台老家初涉行业,到如今成为济南海鲜大市场里公认的“行家”,吕智军的故事不仅映照出一座内陆城市与大海的鲜活联结,更折射出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凭借坚持与热爱酿出的三重“收获”。

凌晨码头的“鲜味博弈”

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吕智军对海鲜的“脾气”了如指掌。“海鲜和蔬菜一样,讲究‘应季’。什么时候吃什么货,都得跟着季节和鱼汛走。”他告诉新黄河记者,每年8月连云港开海,他就派车拉梭子蟹和虾;9月烟台、青岛、威海开海,货车立即转战北方。“成活率必须超过九成才能发货”,他语气坚定,“比如青岛人喜欢公蟹,济南人更爱母蟹,我们按需分类,不能出错。”

这种对“鲜”的执着,从他16岁起时就刻进了骨子里。“那会儿哪有现在的条件?我们骑摩托车从烟台运几箱虾到济南,路上十多个小时。”他回忆,三十多年前,海鲜对济南人还是“稀奇玩意儿”,他就是看准这份“新鲜感”,把家乡的海货带进济南。

如今,高速公路普及、冷链技术升级,海边到济南仅需三小时。海水和充氧设备的加持,也让存活率大幅提高。“一天卖几千斤,整个市场日销超十万斤,以前想都不敢想。”吕智军说。

凌晨时分,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海鲜大市场却已人声鼎沸。批发高峰从午夜持续到2点,周边城市的商家纷纷赶来拉货,以便赶上早市。酒店和餐厅也在这个时段采购备货。“节假日几乎24小时连轴转,”吕智军笑着说,“虽然辛苦,但看到顾客满意,一切都值。”

今年他明显感到海鲜产量增加,尤其是蟹、虾、鲅鱼、带鱼和鲍鱼。“蟹的质量和产量都高于去年,价格也低了。鲍鱼多从南方来,大闸蟹还要等到十月。”言谈间,他俨然一副海鲜“活日历”的模样。

海鲜大市场的“双线丰收”

“家人们看过来!这只梭子蟹满黄满膏,上午下单下午到家!”上午9点,名为大鹏的主播已在直播间热烈吆喝。镜头前,他流畅展示海鲜的鲜活程度,讲解做法,回应弹幕;身后工人忙着打包贴单,这样场景自2019年起每天上演。目前他的直播间已积累18万粉丝,高峰时在线超千人。

“我只做济南本地线上生意,外地订单一律不接。”大鹏语气坚决,“海鲜就讲究‘鲜’,发外地耽误一天,品质没保证。”直播覆盖早晚空闲时段,精准对接家庭采购需求。

线上销售不限于直播。吕智军还推出了小程序,支持济南全境下单配送。“线上约占四分之一销量,”他表示,电商不仅拓宽了渠道,还积累了大量“铁粉”,增强了顾客互动。

从摩托车送货,到冷链运输,再到直播卖货、小程序下单,吕智军深切感受到时代进步带来的红利。“时代在变,我们也要不断进步与创新。”他说。

三十载岁月的“人情至味”

对吕智军而言,最大的收获远不止海鲜的丰收,更包括时代的进步与顾客那句简单却温暖的“好吃”。

三十多年来,他的店铺几经搬迁,但一批老顾客始终相随。“有人从开店就跟到现在,哪怕搬家也绕路来找我。”他语气感动,“他们不仅是客户,更像朋友和家人。”

这份情感的联结,不仅来自顾客,也来自团队。吕智军手下有多位跟他十多年的老员工,凌晨卸货、白天分拣、晚上盘点,虽然辛苦,但团队始终团结一心。而在市场二楼,开放式海鲜厨房则直接温暖着食客的胃与心。透过玻璃,顾客能清晰看到清洗、改刀、烹饪的全程。“就得让顾客看清楚,才能吃得放心。”吕智军说。许多人买完海鲜直接交由厨师加工,现场享用美味。

从烟台到济南,从码头到餐桌,从线下到云端,吕智军用三十年把家乡的海鲜带到济南,也有属于自己的“三重收获”。他说:“海鲜会变,市场会变,但人与人之间的情,不会变。”

潮汐依旧,海鲜大市场每日迎接着新的丰收。而对吕智军而言,最大的收获早已超越海鲜本身。



见习记者:夏晰琳 摄影:夏晰琳 摄像:夏晰琳 剪辑:夏晰琳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

来源:热点情报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