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原著《缱绻与决绝》是怎样长成的丨阅读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3:04 1

摘要:9月14日,著名作家、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与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逄春阶做客山东书城,讲述30年前《缱绻与决绝》的创作故事,以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流动和关系变迁。

电视剧《生万物》热播后,其原著《缱绻与决绝》也备受关注。

9月14日,著名作家、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与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逄春阶做客山东书城,讲述30年前《缱绻与决绝》的创作故事,以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流动和关系变迁。

“我们应该看到土地,知道我们的来处,知道我们的去处。”赵德发说。

活动现场 张连伟摄

就写农民与土地

2018年,十二卷《赵德发文集》出版,文集收录其《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等长篇小说,《通腿儿》《下一波潮水》《路遥何日还乡》等多部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白老虎》和部分散文随笔作品。

当时,逄春阶在关注赵德发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时候便已经留意到其影视改编问题,并撰写文章《谁先改编“赵德发”》。逄春阶在文章中写道,如果他是编剧,他会毫不犹豫地改编赵德发包括《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的“农民三部曲”。

今年8月13日,由《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开播,口碑一路走高。与之同时,创作于30年前的《缱绻与决绝》也火爆“出圈”,特别是得到很多年轻新读者的关注。

赵德发说,《缱绻与决绝》的创作,缘于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胡玉萍的约稿。当时,赵德发的作品《通腿儿》《闲肉》分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短篇小说选》《1992年短篇小说选》。

接到长篇小说的创作邀约后,赵德发很兴奋,决心好好写,反复思量“写什么”。有一次,赵德发回老家,跟父母说了一会儿话,便去村外走了走。“看着我面前的土地,看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看着这些浸透先辈血泪的土地,心潮起伏,久久难平,我想,我就写农民与土地。”赵德发说。

《生万物》剧照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赵德发为这部小说的创作进行了理论、艺术和素材上的准备。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历史书籍,包括一些国外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经典著作,比如《剑桥中国史》《农民的终结》等,希望获得一些新角度的理解。他还阅读了关于农民与土地的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有法国作家左拉的《土地》、巴尔扎克的《农民》、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大地》,还有《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艳阳天》《金光大道》《古船》等,看前辈作家是怎么写的,向他们学习一些经验。

对一部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的长篇小说而言,这一系列准备还不够,赵德发还在寻找一种创作感觉。直到有一天,他去广西参加笔会返程,在飞机上俯瞰暮霭沉沉的山川大地,突然找到感觉,他就用跟这种俯瞰式的角度呈现故事。1995年春节,赵德发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写下题目《缱绻与决绝》,写下作为题记的那副对联:“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30年后,由《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播出,成为这段时间里热度最高的文化话题之一。

狠下心来,写出人性的复杂

一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在播出时为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所喜欢其实并不容易。

赵德发不仅陪同《生万物》主创团队去日照、临沂勘景,帮助联系主要演员去故事发生地体验生活,还在拍摄过程中去剧组讲解鲁南民俗。赵德发回忆,去年春天,他到剧组,正好碰上导演组在研究绣绣娘出殡那段剧情怎么拍摄,供桌怎么摆放、吊孝是什么动作,于是他把鲁南殡葬仪式的细节一一讲来,还亲自演示怎么磕头。到了剧集播出时,很多当地观众都觉得,绣绣娘出殡这场戏拍得非常地道。

赵德发还介绍,剧中的麦子、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是剧组在一个山洼里租了上百亩地特意种植的。他们的拍摄内容和季节、天气息息相关,就连剧集到最后费左氏毒死苏苏和郭龟腰时那场伴着电闪雷鸣的暴雨也是真实的,拍得惊心动魄。拍完山里的剧情,剧组又辗转到日照拍海边的剧情,也就是封大脚跟郭龟腰去贩盐那段,他们提前去打好盐垛,置好码头,找好轮船。待东北雪景已成,剧组又在东北集合,于是有了剧集开始那壮观的一幕。

《生万物》剧照

除了扎实的环境细节,由小说改编的剧中人物命运也打动了观众的心,比如封二。封二一辈子积攒了那么点儿大洋,天天琢磨着如何再置上几亩地,这是他的人生目标。封二临终前向儿孙讲述敬重土地那一段剧情更是将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缱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无数观众落泪,而这其实改编自赵德发家族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赵德发说,家族中的一位老爷爷临终前,将儿孙召集到眼前,叮嘱他们敬重土地,“地是爷娘面,一天见三见”,往地头一站,敬还是不敬,土地明明白白。他还讲了很多种庄稼的事情,一样一样地讲,家族里的后生得知此事后都去听,包括赵德发的父亲。老爷爷讲了三天三夜,直到咽气。

在赵德发看来,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在心理描写、快速叙事方面有所长,而影视是靠画面来说话,有些东西可能就不是那么好表现。比如人物的心理,需要演员细腻的演技来呈现。赵德发认为,好的演员会把台词说出来,动作演出来,还得把人物心理表演表现出来,但是有些属于文学的东西依然在表达时有所局限。

逄春阶就注意到,小说《缱绻与决绝》中,有段关于费左氏的描写,写她夜间用眼泪“喂”枕头,而这个“喂”字所包含的复杂心理活动,其实就很难完全靠表演来表达。

另外,《生万物》其实只是改编了《缱绻与决绝》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宁可玉、羊丫等人物的故事在小说中有更为详尽的展示。熟悉小说的逄春阶为宁可玉的命运感到心疼,并问赵德发在写作时如何把握这种分寸。

“有时候写小说就得狠下心来,写出命运感,写出悲剧感,写出人性的复杂,宁可玉和羊丫在我书里还有很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大家不妨看看书。”赵德发说。

我们应该看到土地

近年来,赵德发的写作从土地转向海洋。他的长篇小说《经山海》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2021年春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另外,赵德发还出版《黄海传》《大海风》等力作,呈现与土地不一样的文化气象。

《经山历海》剧照

赵德发坦言,自己在写作海洋题材作品的时候,依然参照农耕文明的一些元素。比如在《大海风》中,土地还是被视为有收成、有保障的“刮金板”。而《缱绻与决绝》的影视改编过程中,赵德发也被一句话所打动,即希望以此重新唤醒人们对土地的记忆和热情。

事实上,《生万物》的热播和《缱绻与决绝》时隔30年的再一次火爆都说明,今天的人们在试图重建自己与土地的情感。《生万物》的观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不仅用剧里的台词“扎觅汉”形容自己的打工生活,还在阅读《缱绻与决绝》的过程中,了解这么多年来农民与土地的变化。

活动现场 张连伟摄

9月14日的活动现场,年轻人向赵德发的提问新锐而深刻。其中一名年轻人说,“土”在当下有了新的内涵,而且出现了一批“接触不到土地的当代人”,他问赵德发,我们该如何面对今天的土地?

赵德发回答,我们对土地深情回顾、礼赞,同时,我们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中,经济账多了,审美和情感的元素少了。年轻人追捧《生万物》,除了“追星”,也被剧中人物命运所打动,为老一代农民的生活感到新鲜,甚至觉得有诗意。

“我们今天不会踅谷仓了,但祖祖辈辈是这么来的,我们是从土地走到城里来的,”赵德发说,“粮食是从土地来的。我们应该看到土地,知道我们的来处,知道我们的去处。”

记者:江丹 编辑:钱欢青 校对:杨荷放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