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风小叶(本名何先生),中国公民,因2023年6月11日在成都地铁被两名女子怀疑鞋面藏有摄像头偷拍引发关注,经警方检查证实清白后仍被带离车厢,相关视频传播引发隐私权讨论。因未获真诚道歉提起诉讼,案件历经一审败诉、二审六次调解未果,最终于2025年9月11日被成
“追风小叶无疑是成功的,用 800 多天的坚持合法维权证明了法律途径是走不通的”—— 这句充满反讽的论断,道尽了一个普通受害者的无奈与荒诞。
追风小叶(本名何先生),中国公民,因2023年6月11日在成都地铁被两名女子怀疑鞋面藏有摄像头偷拍引发关注,经警方检查证实清白后仍被带离车厢,相关视频传播引发隐私权讨论。因未获真诚道歉提起诉讼,案件历经一审败诉、二审六次调解未果,最终于2025年9月11日被成都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
当追风小叶低下头那一刻,换来的不是重新审视真伪的眼光,而是默认他有罪的压迫,这种无形的审判,早在事实厘清之前就已落下。
而这种将无辜者推向绝境的行为,本质上早已脱离了 “质疑” 的范畴。真正的质疑,是带着疑问的态度,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进行询问,而非在毫无证据时便指控他人。
这就像在拥挤的地铁里,若明确被人触碰骚扰,你有充分的确定性去大声制止;但仅仅因为对方鞋子反光这类完全不具确定性的细节,就在大庭广众之下高声指控其 “偷拍”,性质已然不同。这种行为直接损害了当事人的人格与声誉,若确有其事尚可理解,可若纯属子虚乌有,那便不是合理的怀疑,而是赤裸裸的诬陷。
小叶只是一名普通的地铁乘客,本身并无任何过错,却平白遭遇了这场无妄之灾,是事件中最无辜的一方。但令人无奈的是,他为自己寻求公道的过程却充满坎坷。
从事件本身来看,指控方的不实指控与地铁方的应对失措,在客观上都加剧了小叶所承受的伤害。然而,这两方均未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的后果最终都由小叶独自承担。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前的舆论环境中,甚至开始出现对小叶 “得理不饶人” 的微词。这种局面显然有失公允:本应被同情的无辜者成了被指责的对象,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却得以置身事外,安然隐身。
此事背后,更藏着一个令人窒息的逻辑悖论:对于 “追风小叶” 而言,公开与否似乎都是死局。不公开,成都地铁只会留下 “某号线抓了偷拍者” 的传闻,他在站内被当作偷拍者处理的经历将无人知晓,即便有私下的澄清与道歉,也无法洗刷社会层面的污名。
公开并坚持追责,才让他的冤屈得以被公众看见,可这一行为却被法院认定为 “自行放大影响”,成为驳回其申诉的理由。
这一逻辑闭环,无疑给所有潜在的男性受害者出了一道难题:当遭遇此类名誉侵害时,究竟何种合法手段,才能真正为自己正名、修复受损的社会形象?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