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们,请记住1931年的警钟,更要做2025年的追光者。你们努力的每一步,都是在续写民族的底气!”袁冰老师的手指轻触屏幕,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叩击着每个孩子的心门。
9月18日上午9时,走进唐河县第五小学五十四班教室,当窗帘缓缓拉上,多媒体屏幕上开始流淌黑白历史影像,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孩子们,请记住1931年的警钟,更要做2025年的追光者。你们努力的每一步,都是在续写民族的底气!”袁冰老师的手指轻触屏幕,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叩击着每个孩子的心门。
这不是一堂普通的历史课。画面中远去的身影与苦难,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穿透时空,重重地落在孩子们的心上。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孩子抿紧了嘴唇,有的眼神里流露出与年龄稍显不符的沉思。当袁冰讲到关键处,偶尔会有学生小声地、试探性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间一种基于历史共情的无声交流在静静流淌。
“单纯讲述历史事实远远不够。”课后,袁冰坦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那段历史中人的情感与选择,让价值观引导自然渗透其中,内化为他们自己判断是非、认识家国的尺子。”
这堂感人至深的思政课,正是唐河县第五小学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唐河县第五小学校长涂强说道,“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打造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课堂,在孩子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思想基础。”
孩子们自发在“弘扬抗战精神,共筑国防长城”活动条幅上签名 崔爽/摄
近年来,唐河县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教法,突出“情感浸润”与“思维引领”双线并行,着力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唐河县推进智慧教室建设,鼓励教师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教学内容则注重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理解家国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唐河县还构建了多元育人格局,不仅培训本校教师,还邀请老党员、先进模范、专家学者走进校园,用鲜活的亲身经历和深厚的学养,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