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思想:不是圣人的圣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9:17 1

摘要: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其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简略为墨姓。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青年时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后来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中年时期周游列国,行迹很广,东

网络下载

1、生平简况

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76年左右。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鲁人(另说宋人或楚人)。

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其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简略为墨姓。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青年时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后来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中年时期周游列国,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后来舍掉儒学,另立新说,广收门徒,在各地聚众讲学,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晚年达到墨家学派成熟的巅峰,在诸子百家中“儒墨显学”位居百家之首。

网络下载

2、儒墨源流

墨家与儒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与儒家相似的是,墨家一派的起源与仪礼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儒、墨两大显学是同源而异流,由于墨子出身卑微,曾做过木工,而孔子出身贵族,衣食无忧,其关注点彼此分离并针锋相对。其主要分歧在:一是儒家推之以“礼”,墨家化之以“兼”;“礼”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兼”在墨子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儒家不信鬼神,但重视祭祀;墨家认为天与鬼神都具有意志力,能够赏善惩恶。三是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墨家主张“节葬”,倡导节用思想。四是儒家对礼乐非常重视,墨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利天下、利百姓,与此无关的事则不做。五是儒家信天命,墨家指出天下的治与乱不在于命,而在于君子的作为。

网络下载

3、主题思想

墨家的思想范围较广,其主题思想有: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就是没有差别的爱,认为天下治乱起于不相爱,指出利与义是一致的,重利就是贵义,最终目的是“兼相爱、交相利”,总体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墨家军事思想的核心是“非攻”,此由“兼爱”直接衍生出来,反对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提倡合情合理的防御战,储备先进的武器,修建坚固的城池,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达到以此制止战争,实现和平安宁。特别是在情报领域,同《孙子》《吴子》《六韬》等共同构成了先秦情报体系,规范了中国情报思想的面貌与特质,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情报思想。

“尚贤”也是墨家的重要思想,要求唯才是举、能上能下、打破终身制。由此衍生出“尚同”主张,认为要选天下贤者为天子,逐级下设贤才进行管理,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同时,天子及其以下各级官员作为表率,要百姓向他们看齐,以此使众人得以一致。最终达到上下同义,天下就治而不乱的目标。

网络下载

4、衍生观念

不容忽视的墨家思想还有:

墨家对实用技术十分重视,文章中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涉及力学、光学、数学、物理学、几何学,其重视自然科学和机械制造、手工技术,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墨家的形式逻辑是中国逻辑学的原始雏形,提出了逻辑概念和方法。“三表法”是墨子常用的论述方法,所谓“三表”是指“本”(古者圣王之事)、“原”(百姓耳目之实)、“用”(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别具特色的认识论。同时用“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表达出来,同时总结出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与古希腊的逻辑学、古印度的因明学并立,在中国逻辑史和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墨家的宇宙观主要是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相对应的定义。并把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运动论,同时精辟阐述物质的本原和属性。总体上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墨子的文章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体现了由语录体向专论体的过渡。其文章结构严密,首尾有致,层次分明,有意识地应用形式逻辑来说理。

墨家的美学思想是实用至上,对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彻底否定,带有极端实用的美学思想。

墨子30岁前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学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个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网络下载

5、弊病成因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而盛极一时,然而自秦汉以来,墨家逐渐衰微,到了东汉竟“废而不传”,后来的魏晋时期、唐宋、元明清、现当代等虽有许多人研究和倡导,但终未恢复其主流地位,其深层次的原因很多。

一是在春秋时代,思想家主要对统治阶层的中上层进行哲学思想宣传,形成中国特色的“百花齐颂、百家争宠”。儒家由于孔子出身于贵族,其思想得到贵族的认同;而墨子出身农民,其思想得到底层百姓的认同,中上层统治阶级不赏识。特别是汉代武帝(刘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家思想,墨家与其他思想收到了严重打压、破坏和无情摧残,从上到下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为礼乐,而墨子反对礼教过于烦琐,“兼爱”、“非乐”等主张实际上就是对儒家礼乐的否定和取消。所以在根本思想上势同水火、难以调和。

三是墨家对其领袖(“巨子”)的依附性太强,不像儒家那样重视文化教育和思想传播。因此,一旦“巨子”不存,知识的传递、延续也就随之消亡。

四是墨家主张苦行,要求过于苛刻,虽然墨子自己能以身作则,但后学者却难以长久坚持,很多半途而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难以形成社会风气。

五是“三表法”的缺陷是过于依赖感性经验而忽略实践,作为唯物论中的经验论,只能是检验真理的一种初级形式,适用范围有限,带有严重的直观性和片面性,形成以后诡辩的源头。

六是墨家极端实用的美学思想造成行文不够流畅,有时前后重复,语句呆板不活泼。作为语录体向专论体的过渡形式,《墨子》上不及《论语》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不及《孟子》富于气势、生动明快,下不如《荀子》、《韩非子》的思辨精审、绵密严谨。

网络下载

6、历史传承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后形成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成为辨者和侠士两派的源泉。

墨家在战国时期受到广泛关注,但自秦汉以来逐渐衰微,到了东汉王充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后竟“废而不传”,往后魏晋的阮籍、嵇康、西晋的鲁胜、隋代的乐壹、唐代的韩愈、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南宋的朱熹、陈振孙、高似孙、元朝的黄震、马瑞临、明代的宋濂、焦竑、陆稳、白贲柄、李贽、清代的毕沅、孙星衍、汪中、翁方钢、张慧言、俞正夔、黄式三、王念孙,以及近代的邹伯奇、陈澧、殷家俊、俞樾、张自牧、高亨等许多人对其进行了注解与研究。特别是孙诒让、梁启超、章炳麟、章士钊、谭戒甫等人把墨辩逻辑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墨家逻辑思想重新受到了重视,得到客观公正评价,并有了新的发展,引起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

孙中山在融汇旧传统、开创新局面时,充分吸纳有墨子思想的痕迹,其主要主张的“知难行易”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人类三系”(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都有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念的影子。

中国近代教育家、外交家张彭春于1947至1948年担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和起草委员会副主席,自始至终参与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他将中国儒家、墨家等传统文化和优秀思想融入其中,得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承认和采纳,为中外学者所称道,成为享誉全世界的人权活动家。他的人权观念至今仍被国际人权领域广泛引用,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人权理念的重要途径。

现代史学家杨向奎评价“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另外,民革学者鲍鹏山评价墨子是“挑战帝国的剑侠”。

近代有人研究后说,墨家学派的主张很像耶稣教,但其缺陷是墨子从未触及人生世界以外的另一个人生,没有提到死后的天堂与乐园来作现世人生的补偿;他刻苦了人生,却没有鼓舞着人生。

网络下载

7、著述典籍

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典著作。早在19世纪,《墨子》就已经成为世界汉学界研究的对象之一;二百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多个《墨子》全译本或节译本,涉及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朝鲜语(韩语)、日语、波兰语等,其中英译本、日译本较多。

网络下载

8、未来展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天神、祖先、日月、山川、鬼神等自然原始崇拜(轴心时代)的源头喷涌而出,浩浩汤汤流淌到敬天法祖为核心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融汇集聚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精髓,多元通和后继续汹涌澎湃地奔向未来的“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民主、公平的法治”,最终流入世界现代文明的优秀之列。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人称“布衣之士”,自称“鄙人”,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小生产者,又比较接近底层百姓的士人,既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又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思想、哲学、教育方面与孔子比肩,在自然科学、逻辑学、军事学等领域开创了新局面,真正称得上“不是圣人的圣人”或“圣人中的圣人”。令后来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网络下载

来源:银兴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