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想这就是大佬凑个热闹,后来发现,人家根本不是玩票,直播时穿的围裙印着“七鲜小厨”,炒的那道“黄狗猪头肉”,之后也会上线这个品牌。
盖饭PK预制菜!京东机器人藏着什么野心?
2025年9月京东品酒会上,刘强东干了件挺出圈的事,化身厨子直播炒家乡菜。
这场直播吸引了百万人观看,不是菜炒得多好吃,是他说话太有梗。
他说自己头一回做直播,有点紧张,“像贾国龙第一次炒菜、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那样紧张”。
后来炒糖色,糖在锅里半天没化,他皱着眉调侃“煤气灶不会是从马云那买的吧”。
本来想这就是大佬凑个热闹,后来发现,人家根本不是玩票,直播时穿的围裙印着“七鲜小厨”,炒的那道“黄狗猪头肉”,之后也会上线这个品牌。
说实话,老板们的幽默大多带着目的,刘强东这波明显是给七鲜小厨引流。
那七鲜小厨到底是啥?官方叫“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翻译过来就是,合伙人只负责出菜谱、参与研发,做菜、卖货、管店全归京东。
为了拉合伙人,京东也是下了血本,计划拿10亿招募,菜要是被选上,保底有百万分成,卖得多分得多,上不封顶。
本来想这条件会不会太夸张,后来看嘉和一品、朴大叔这些做粥、做拌饭的品牌都有意向合作,才觉得这模式确实有点吸引力。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七鲜小厨主打的“现炒+透明厨房”才是关键。
现在大家对预制菜不放心,也怕后厨不卫生,它刚好戳中这两个痛点。
店里能看到透明橱窗,路过就能瞅见做菜流程,还有摄像头能在线监督。
官方说所有菜都是专业厨师现做,这点确实比很多藏着掖着的餐馆强。
更敢想的是京东的规划,未来投百亿,3年开10000家店。
很多人不知道,刘强东早年其实开过餐馆,大学时借了二十多万盘店,结果员工做假账、生意差,最后血本无归。
这次带着七鲜小厨再闯餐饮,还是这么大的阵仗,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
毕竟2025年2月京东宣布做外卖时,股东都不看好,股价比前一年跌了不少,现在还敢押注餐饮,只能说他对这模式是真有信心。
本来以为七鲜小厨的“现炒”是大厨颠勺,后来发现不是,店里炒药用的是机器人。
从透明橱窗能看到,食材分好类放在冷柜里,员工只是把食材放进机器人,火候、翻炒这些全靠机器自动来,员工更像“监工”,一个人能管3到4台机器。
这些机器人来自橡鹿科技,2024年京东给了这家公司2亿战略投资。
老实讲,我一开始怀疑机器人炒的菜没“锅气”,但看了参数才知道,它里面有精密传感器,炒菜温差不超过1%,调料放多少误差不到1克,还能通过算法适配炒菜、炒饭这些不同场景。
官方说“一万台机器炒同一道菜一个味,一台机器炒万次也不变味”,这点确实比人工稳定,毕竟人状态不好时炒的菜味就会变。
更关键的是成本。
入门款机器人3万出头,高端的8万左右,而一线城市厨师月薪至少5000,算下来机器用半年到一年就能回本,还不用给它发社保、放年假。
出菜速度也快,人工炒一道菜要10分钟,机器人3到5分钟就好,还能24小时干活,饭点也不怕出餐慢。
光有机器人还不够,京东的供应链才是真优势。
它本来就有生鲜业务,冷链能覆盖很多城市,建个中央厨房把菜洗好切好,再配送到门店,省了门店不少事。
而且京东还有外卖,现在正发补贴拉客,七鲜小厨的菜做好了直接能送,形成了“买菜-做菜-送菜”的闭环。
如此看来,京东之前做外卖,说不定就是为七鲜小厨铺路。
这两年预制菜争议挺大,商家觉得不用预制菜生意没法做,消费者觉得预制菜没锅气、不新鲜,两边吵得厉害。
其实预制菜在国外挺流行,欧美超市里到处是冷冻预制意面、披萨,日本便利店的便当也多是预制的,但到国内就水土不服。
搞不清为啥会这样,后来想了想,可能咱们中国人对“现做”的执念太深了。
以前家里都自己做饭,现在虽然忙,但还是想吃到现炒的味。
而且之前有预制菜品牌爆过原料过期的事,大家就更不放心了。
但商家也难,传统现炒店想开连锁太难,口味没法统一,成本还高,预制菜成了无奈的选择。
而机器人现炒刚好卡在中间,把洗菜切菜这些消费者不关心的环节交给中央厨房,保持效率;把炒菜这个关键环节放在门店,用机器人现炒,还能让人看见,既解决了预制菜的信任问题,又比传统现炒店好规模化。
现在不光京东在用炒菜机器人,大米先生、乡村基这些连锁品牌也在试,学校、社区食堂也开始用,想省点人工、快出餐。
有些厂商还在给机器人加AI,输入菜谱就能让机器“学”做菜,食材有点差异时还能自动调整,比如肉肥了就少炒会,菜老了就多加点水。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