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元涨价+发货延迟!Rokid这波操作,把用户信任玩没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0:40 2

摘要:2025年9月,RokidGlasses刚官宣全渠道5天卖了4万台,9月份产能全卖光,新下单的消费者得等到10月15号才能发货。

2025年9月,RokidGlasses刚官宣全渠道5天卖了4万台,9月份产能全卖光,新下单的消费者得等到10月15号才能发货。

联合创始人向文杰还笑着说“大家现在都在工厂里疯狂打螺丝”,听着挺火爆吧?可另一边,不少用户却在吐槽自己被“背刺”,这款眼镜去年开发布会时明明说定价2499元,今年正式发售,价格直接涨到了3299元,一下子贵了800块。

有消费者在竞品AI眼镜的官方社群里晒图吐槽,说“对产品有自信,就该一开始定好价,不是先抛个性价比定位,真发售了又变脸”。

还有参与了9.9元预约活动的用户,直接在天猫发起投诉,平台判定Rokid“存在承诺未履约”,要按规则给店铺扣分还计入考核。

也有人走了工商投诉渠道,虽然没被认定是欺诈,但好歹能申请退款。

这些零散的反馈在社群里传得挺广,明显能感觉到消费者对Rokid的信任在慢慢往下掉。

说实话,从商业角度看,Rokid这“低预售价、高发售价”的操作,好处确实挺明显。

2499元这个价格,天然占了传统搜索和AI搜索两大流量入口的关键词。

有个长期关注Rokid的AR玩家就说,“等了将近一年,就是图这个性价比,结果现在才知道真正售价是3299,说实话心有点凉了”。

发货问题也让用户闹心。

一开始Rokid说“Q2发售”,这个表述太宽泛了,覆盖整整三个月,本来是想给产品留缓冲期,可对新硬件来说,这种模糊的时间范围很容易让用户没底。

后来创始人祝铭明在公开采访里回应过发货延迟的传言,说“当然准时发货”,还明确表示“6月下旬开始发货”。

结果6月24号,Rokid和蓝思科技合作的产线刚让产品下线,6月29号才开始小范围发货,杭州等地的首批用户收到了货,但到7月11号,还有大量先锋F码用户没收到设备,离“6月下旬发货”的承诺已经过了半个多月。

虽然只算首批寄出的话,Rokid没违约,但按行业常识,“发货时间”一般指大批量交付的开始,不是“小批量上线”。

这种“兑现”和用户“感知”的落差,慢慢就把早期支持者的信任磨没了。

而且Rokid的预售机制也挺复杂,搞了F码、1元预订、9.9元预订三种模式,本来是想精细运营热度,结果变成了“谁有优先发货权”的争议混战。

国内的信任还没稳住,Rokid在海外又出了岔子。

在海外众筹市场,不少参与众筹的用户发现自己在税费问题上“踩坑”了。

就说UPS清关费用吧,有用户反馈,除了被收150美元的进口关税,还被UPS额外收了100美元的关税处理费,这些费用在付款前压根没人告知。

更让人费解的是,Rokid在申报时把货值标成100美元,不是实际的500美元,还没及时跟用户沟通,结果清关时产生了更多额外成本。

海外“踩坑”

用户直到UPS打电话来要发票、要付费用,才知道货已经发了。

Rokid既没发邮件,也没给任何提示,信息滞后得离谱。

有个老用户就说,“Rokid现在的体量和节奏,已经不像是典型的早期项目了,还延续低沟通密度的处理方式,只会持续透支信任”。

本来很多众筹参与者选择Rokid,不只是买个新设备,更是对“下一代眼镜形态”的一次押注,要是这份押注从“产品体验”变成“信任博弈”,那最初的热情很快就凉了。

Kickstarter2025年有新规,要求项目方明确标注“预估税费、清关流程、发货时间节点”,Rokid明显没完全合规。

同期有个中国AR眼镜品牌,因为按规矩披露了这些信息,海外用户投诉量只有Rokid的五分之一。

IDC2025年的AI硬件报告也提到,大众消费者对AI硬件品牌的信任度里,“履约能力”占35%,“信息透明度”占28%,这俩点恰恰是Rokid现在的短板。

其实Rokid的底子不差,产品仅重49克,相当于普通眼镜的重量却能实现AI眼镜的体验,功能上也覆盖了音频、拍摄、AR导航、AI支付,甚至能在海外Kickstarter完成交付闭环,早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案公司”了。

现在它面对的用户,也不只是好奇的极客,而是第一批愿意为“AI硬件日用品化”花钱的大众消费者。

这群人不只看产品体验,还看品牌动作诚不真诚、沟通节奏稳不稳定、交付流程可不可预期。

毫无疑问,Rokid现在站在“AI眼镜消费化”的变革前夜,跑出了行业和市场都能看到的节奏。

但创业10年,起个大早已经不是优势了,能不能稳住脚步才是关键。

它这次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是小厂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烦恼,想靠流量快速起量,却没平衡好用户信任。

要是不赶紧把价格机制明确了,把预售规则优化了,把海外运营的透明度提上来,就算短期销量再高,长期下来,信任账户空了,再想拉回来就难了。

对整个AI硬件行业来说,Rokid的案例也是个提醒:现在行业正往消费化走,创业公司不能只盯着爆款,“信任兑现”才是核心战略。

真诚沟通、稳定履约,比一时的销量数字更重要。

希望Rokid能早点调整过来,别再消耗用户的信任了,毕竟好产品加上好口碑,才能走得远。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