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医四十余年,他曾在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的岗位上救死扶伤,亲手为无数癌症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也目送过太多生命在病痛中落幕。他常对学生说 “癌症最怕‘早’,早发现就能早赢一步”,可谁也没想到,73 岁那年,这位经验丰富的肿瘤专家,却被确诊为 “癌中之王” 胰腺癌,仅
从医四十余年,他曾在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的岗位上救死扶伤,亲手为无数癌症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也目送过太多生命在病痛中落幕。他常对学生说 “癌症最怕‘早’,早发现就能早赢一步”,可谁也没想到,73 岁那年,这位经验丰富的肿瘤专家,却被确诊为 “癌中之王” 胰腺癌,仅一年后便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临终前,他攥着学生的手轻声说:“我以为我了解癌症,其实我对它的‘沉默’一无所知。” 这句话,成了他留给世人最沉重的警示。
肿瘤专家的 “意外” 确诊:从 “老胃病” 到中晚期胰腺癌
退休后的第三年,他仍坚持每周三天到医院坐诊。在他看来,诊室里的白大褂、患者期待的眼神,是比任何休闲都重要的生活支柱。变故始于一年前的一个清晨 ——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却因腹胀得厉害蹲在玄关缓了许久。“老毛病了,吃点胃药就好。” 他对着妻子摆手,没把这点不适放在心上。
此后大半年,腹胀、食欲减退的症状反复出现。他偶尔会吃些助消化的药物,甚至在一次坐诊间隙,还笑着跟同事说 “人老了消化功能就是差,最近连最爱吃的红烧肉都没胃口”。直到一次单位组织的退休人员体检,腹部超声显示他的胆管异常扩张,医生建议进一步做增强 CT 检查。
检查报告出来那天,他独自坐在诊室里看了很久。CT 影像上,胰腺头部的占位性病变清晰可见,结合肿瘤标志物 CA19-9 的显著升高,诊断结果一目了然:胰腺癌,中晚期。这个他曾向无数患者解释过的疾病,此刻成了压在自己身上的巨石。“我常年劝病人别忽视身体信号,自己却把‘小毛病’拖成了大病。” 他后来在病床上跟学生回忆时,语气里满是遗憾。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 “癌中之王”,正是因为其早期症状隐匿的特性。根据《国家癌症中心 2023 年报告》,胰腺癌的 5 年生存率不足 10%,超过 8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错过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只能通过放化疗延长生存期。他的情况同样如此 —— 肿瘤已侵犯周围血管,手术风险极高,只能选择保守治疗。
癌症从不是 “突然袭击”:那些被忽略的 “沉默信号”
“很多人觉得癌症是突然降临的噩耗,其实它在身体里潜伏时,早早就发出了信号。” 这是他从医多年常说的话,可直到自己患病,他才真正体会到 “信号被忽略” 的代价。
以胰腺癌为例,早期症状往往与普通消化道疾病相似,容易被混淆。他回顾自己确诊前的症状,其实每一个都符合胰腺癌的早期表现:上腹部总有隐隐的钝痛感,尤其在饭后更明显,他以为是胃炎;体重在半年内悄悄降了 10 斤,他归咎于 “年纪大了代谢慢”;偶尔出现的皮肤发黄,他以为是 “没休息好”。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 “小问题”,叠加在一起,正是癌症发出的求救信号。
他的学生曾在病历讨论会上提到,临床上有太多类似案例:患者把肺癌的早期咳嗽当成 “感冒”,把结直肠癌的便血当成 “痔疮”,把乳腺癌的肿块当成 “乳腺增生”。“人的主观判断,往往是癌症早期识别的最大敌人。” 他在病床上听完这话,轻轻点头:“我就是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反而把身体的提醒当成了‘小题大做’。”
北京某三甲医院曾做过一项统计:过去五年内,因胰腺癌离世的医务人员中,超过六成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这组数据让很多人震惊 —— 连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医生,都可能因为忙碌、忽视或经验主义,错过癌症早期的蛛丝马迹。“医生不是神,我们也会犯错,也会有侥幸心理。” 他在一次与患者的视频连线中说,“但普通人更要记住,别用‘我觉得没事’代替专业检查。”
早发现的关键:不是等症状,而是主动筛查
“如果我能在退休后每年做一次腹部增强 CT,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这是他确诊后常说的话。胰腺癌的早期筛查确实存在难度,常规体检中的腹部超声很难发现微小病变,但对于有家族史、长期吸烟、患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定期做增强 CT 或 MRI 检查,能显著提高早期检出率。
他在病床上整理了一份 “常见癌症筛查指南”,让学生分享给更多人。其中明确提到: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应做一次低剂量螺旋 CT;肝癌患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 B 超;结直肠癌筛查首选肠镜,45 岁以上人群建议每 5 年做一次;乳腺癌筛查中,钼靶联合超声检查比单一检查更准确;宫颈癌则推荐 HPV 与 TCT 联合筛查。
“健康不是‘感觉’出来的,是‘查’出来的。” 他强调,很多人觉得 “没症状就不用体检”,这是最大的误区。国家早已将多种癌症筛查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部分地区对适龄人群还提供免费筛查服务。他自己就是因为 “觉得身体好”,退休后没再做过全面体检,才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
他的一位患者记得,多年前曾因害怕肠镜检查拒绝筛查,是他反复劝说:“现在的无痛肠镜几乎没感觉,早发现一个息肉,就能避免日后发展成癌症。” 后来这位患者在筛查中发现了癌前病变,及时手术治愈。“可他自己,却没能做到他劝别人做的事。” 这位患者提起他时,眼眶泛红。
情绪与作息:被忽视的 “致癌因素”
确诊后,他认真回顾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总结出两个关键问题:过劳与压抑。从年轻时起,他就常年值夜班,有时一台手术结束已是凌晨,随便在办公室躺两小时又接着坐诊。饮食更是不规律,经常错过饭点,偶尔吃一顿也是狼吞虎咽。他几乎没有运动习惯,唯一的 “放松” 就是在办公室看医学文献。
更重要的是,从医多年,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 看着患者因癌症痛苦,却有时无能为力,这种情绪长期积压在心里,得不到疏导。《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 年刊文指出,慢性应激状态会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种的发生风险。
“我总跟患者说‘要保持好心情’,可自己却没做到。” 他在日记里写道,“长期压抑的情绪,就像在身体里埋下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他建议学生们,无论工作多忙,都要留出时间运动,学会疏导压力,“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抗癌药物都重要”。
治疗之外:患者更需要 “被当成普通人”
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不再谈论复杂的治疗方案,反而更在意简单的日常:天气好时,让家人推他到医院花园晒晒太阳;学生来看望时,他会拉着对方聊家常,而不是讨论病情;甚至会跟护士开玩笑,说 “等我好点了,要去吃碗热乎的炸酱面”。
“我们总以为患者最需要的是先进的治疗方案、昂贵的药物,其实他们更需要被当成‘普通人’对待。” 他的学生在回忆中提到,有一次他疼痛难忍,却拒绝了大剂量止痛药,只说 “留点精神,跟老伴说说话”。他的家人也说,确诊后他最害怕的不是疼痛,而是 “孤独”—— 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怕没人愿意听他说话。
这种感受,让他的学生对 “医患沟通” 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我总想着怎么把治疗方案讲清楚,现在才明白,先握住患者的手,听他们说说话,比什么都重要。” 一位学生说,“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癌症患者不是‘等待治疗的机器’,他们有情绪,有需求,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最后的建议:别等身体 “喊停” 才重视
“我当了一辈子医生,以为身体是我最熟悉的朋友,后来才发现,它已经向我‘求救’很久了,我却没听见。” 这是他留给家人和学生的遗言之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坚持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去,希望更多人能吸取教训:
45 岁以后,无论身体是否有不适,都应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应提前 5-10 年开始针对性筛查;不要用 “工作忙”“没时间” 当借口,健康才是支撑一切的基础。
“癌症不是绝症,但它最怕你‘不当回事’。” 他说,“早发现、早治疗,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癌症都能被控制。可如果像我一样,忽视身体的信号,再专业的知识也没用。”
他走的那天,诊室里的白大褂还挂在衣架上,桌上放着没整理完的病历和那本写满筛查建议的笔记本。学生们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患者听,有人因为这个故事开始重视体检,有人重新调整生活方式,有人学会了与家人沟通情绪。
阳光透过医院的窗户,洒在诊室的地板上,就像他曾经无数次在这里工作时一样。只是这一次,他留下的不再是治疗方案,而是一份关于健康的警示 —— 别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别让 “沉默” 的癌症,夺走本该拥有的时光。
来源:曹说新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