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监管升级!中国卖家海外仓频频被查,合规才是出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2:37 1

摘要:最近,泰国对中国卖家的海外仓出手了。9月中旬,警方联合食品药品管理局突查曼谷两家仓库,查获大量未注册的中国日化品,估值超过1000万泰铢,约合200万人民币。这是近年来泰国最大规模的查货行动之一,背后其实是一次公共安全事故引发的监管升级。

最近,泰国对中国卖家的海外仓出手了。9月中旬,警方联合食品药品管理局突查曼谷两家仓库,查获大量未注册的中国日化品,估值超过1000万泰铢,约合200万人民币。这是近年来泰国最大规模的查货行动之一,背后其实是一次公共安全事故引发的监管升级。

一名消费者使用了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的中国产管道疏通剂,发生严重化学反应中毒身亡。产品不仅没有FDA认证,连成分都没标清。这起事件引发舆论哗然,也让泰国政府开始对中国卖家“动真格”。

从今年3月起,泰国警方突击检查了多家电商仓库,查获商品近50万件。7月,又在曼谷Chatuchak区查获多款中国产疏通剂和护肤品,成分超标、标签不规范,还涉嫌虚假宣传,最终价值500万泰铢的商品被没收。

8月,监管甚至延伸到了线上,警方联手Shopee和Lazada,对中国卖家进行全面排查,20多家店铺因标签模糊、无批号等问题被下架处理。

很多卖家曾误以为将货备在海外仓就能避开监管,结果发现海外仓成了重点查处对象。只要发现商品未备案、宣传夸大或标签不清,货物扣押、店铺下架,卖家还会被列入黑名单。

类似的情况也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频繁上演。在越南,今年TikTok主播武河灵就因售卖价格远低于市场的面膜产品被点名,涉嫌虚假宣传。

越南的海关也在加紧排查“三无产品”,尤其是通过陆运双清和快件渠道流入的日化品。2025年前五个月,越南共查处假冒侵权案件超1100起,其中药品和化妆品是重点。

印尼的整顿更彻底。今年3月,印尼在雅加达港口销毁了一批中国面膜,价值50万美元,原因是产品未获得BPOM认证。

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销毁非法日化品超过2000吨。新规明确规定,未获认证的产品将被退运或销毁,出口企业还会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

马来西亚则更注重精准打击。2024年,国家药品监管机构NPRA抽检了近2000款化妆品,发现超过80%存在标签不合格等问题,包括缺原产国信息、无批号、无马来文说明。广告也不能乱写,宣传“瘦身”“治疗”等功效但无科学依据的,直接被下架整改。

这些数据说明,东南亚国家已经不再容忍“边卖边改”的玩法,监管正在向更精细、更严格、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东南亚的“打假潮”背后,其实暴露了跨境电商行业的老问题。很多中国卖家对当地法规了解不够,看到别人能卖就盲目跟风上架,对备案、检测、标签要求一知半解。为了抢时间、压成本,不少人宁愿走灰色渠道,侥幸心理严重。

平台自身也存在审核漏洞。Shopee和Lazada等平台扩张快,但对卖家资质和商品合规的审核并不严格,导致不少未备案、未经检测的产品上线销售,等到出事才紧急下架。

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确。各国法规会越来越细化,针对不同品类设立专门的准入标准;监管手段也会更高效,多个国家正在推进产品溯源系统,通过二维码等方式追踪商品来源;更重要的是,区域间的监管合作也可能启动,一国违规,整个东南亚市场都将对你“关门”。

中国卖家要想在东南亚市场活得久、做得大,就必须换个思路。不再是“先卖再改”的赌运气模式,而是从源头合规做起,了解清楚目标市场的法规,选择正规渠道清关,配合平台提交检测报告和备案材料,把产品合法合规地卖出去。合规确实麻烦,成本也更高,但在监管越来越严的当下,这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决定你能否继续做生意的“通行证”。

来源:小何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