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不是原罪,装“现炒”的才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23:20 1

摘要:你有没有吃过一种菜,味道不差,卖相可以,菜单上写得热情洋溢:“师傅手工现炒、西北传统大锅炖、老汤熬制八小时”,你点了,服务员三分钟端上来,热气腾腾,连带笑容都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你以为自己点了碗人情味,实际上你吃的是一段工业流水线的片段。

你有没有吃过一种菜,味道不差,卖相可以,菜单上写得热情洋溢:“师傅手工现炒、西北传统大锅炖、老汤熬制八小时”,你点了,服务员三分钟端上来,热气腾腾,连带笑容都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你以为自己点了碗人情味,实际上你吃的是一段工业流水线的片段。

这种体验你熟不熟?熟。现在全国人民都熟。

预制菜不是第一次上热搜,但这次动静不一样,是国家出手了。国标草案已经通过审查,马上公开征求意见。今后你走进餐厅,不管它装修多精致、招牌多文艺,菜单上都得明明白白告诉你:这玩意,是不是预制菜。骗不了人了,躲不掉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是彻底地把“现炒话术”捅了个对穿。

罗永浩在这事上又炸了一次,他说“太好了,万众期待”,但其实他挑西贝这事也不是没风险的。西贝这牌子,不算网红,但老百姓缘不错,主打那种“我们虽然连锁但我们很真诚”的调性,讲西北草原、讲匠人精神、讲食材原产地,搞得跟纪录片似的。你说它用预制,公众第一反应不是“你骗我”,而是“不会吧,它也?”

但西贝回应得太急,一口否认,说“我们没用预制菜”,结果网友一扒菜单,一问店员,一翻出餐时间,再听几个前员工爆料——好家伙,虽不中亦不远矣。人均一百多,菜一上来三分钟搞定,还能稳如老狗地一致,这不是预制菜是什么?你就是没用整个“预制包”,那你用的“预制组件”,你用的“中央厨房组合拳”,消费者看不见那也是工厂的手,不是厨师的手。

这就像泡面上写“图片仅供参考”,你不能说它违法,但你真别怪消费者觉得恶心。

而且咱们讲句难听的,预制菜本身真不丢人。全世界餐饮工业化都是常态。麦当劳、星巴克、7-11,哪个不是靠预制菜起家的?关键是你不能装。你要说这汉堡是流水线做的,谁管你?你要说“我们牛排都是澳洲农场鲜切,现场撒盐腌制”,结果一揭盖是微波炉转出来的,那消费者当然炸毛。炸的不是味觉,是智商。

现在国家下场搞强制披露,不是因为预制菜有毒,而是因为太多人用它当“人设道具”。你家明明开的是中央厨房分店,硬要包装成小巷里老王现炒小锅菜。你用的是稳定供应链,非要讲什么“今早刚从山里摘的笋”。你是工厂出品,非要让服务员背文案讲“匠人精神”。这不是预制问题,这是扮演问题。

讲真,大家愿意吃预制菜。别说人均五十,哪怕人均一百五十也有人买账,只要你别讲故事。饿了么、盒马、每日优鲜、三顿半,哪个不是预制菜?人家卖得风生水起,用户认也好,骂也好,至少你知道你买的是什么。怕的是那些打着现做旗号卖预制成品的,拿着工业手段套人情味的。你让消费者既掏钱又掏感情,最后发现感情是假的,谁不怒?

有人说,“你不能这么严格要求餐厅”,兄弟,我们不是要求他们全部现炒,我们是要求他们别装逼。这是两个维度的事儿。你做预制没问题,你就打明牌。你要现炒你就真炒。你不能两边讨好,骗我们说这叫“现场复热”,听着跟现炒一个味儿,背地里菜刀都没磨过。

这事的深层逻辑,其实跟网红滤镜、直播带货翻车、文旅城市“照骗式宣传”一脉相承——消费者越来越不信你说的了。你说你是现炒,得有人信;你说你没滤镜,得有人验证;你说这景区原生态,别人看的是你镜头背后的广告布。消费不是买产品,是买信任。你一旦撒谎,代价不是退货,是信任崩塌。

罗永浩这次怼西贝,表面上是他又在“蹭热度”,但其实他踩到的是一个快要炸锅的情绪点。预制菜不是毒药,是谎言才是毒药。你给消费者一份工厂菜,但你说这是妈妈味道,那你就是在贩卖假的情感劳动,情绪诈骗。

现在披露要强制化,这等于国家级别地打脸整个“预制现炒话术”产业链。这不只是政策,是一次认知纠偏,一次品牌裸奔大赛。下一波谁敢继续装,直接曝光。

想象一下,哪天你点菜,菜单上有一栏标注:“此菜为预制”,瞬间你就能知道那句“匠人现炒”是真是假。那才是真正的公平交易。

到时候,西贝也许能赢得官司,但再难赢得人心。餐饮这行,不是做饭,是做人。

来源:如是有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