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一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就像个不速之客,早早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里。最近某地儿童医院儿科门诊排队排到走廊,重症监护室也开始“人满为患”。不少家长都懵了:怎么还没到冬季,病毒就提前“开工”了?
秋风一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就像个不速之客,早早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里。最近某地儿童医院儿科门诊排队排到走廊,重症监护室也开始“人满为患”。不少家长都懵了:怎么还没到冬季,病毒就提前“开工”了?
更揪心的是,有些本来活蹦乱跳的娃,几天高烧、咳嗽之后就被推进了ICU。而成年人,也别以为自己是“铜墙铁壁”,RSV对老人、慢性病患者下手,一样不含糊。
这不是小感冒,这是一场被严重低估的攻势。
别被它的名字骗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名字里的“合胞”指的是它能让人体的气道细胞融合成一个个多核大细胞——病毒在细胞之间“开连锁店”,传播效率高得吓人。
它最“钟情”的是两类人:一是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二是65岁以上的老人。原因也不复杂:免疫力薄弱的群体,往往就是它下手的“重点客户”。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RSV导致的婴幼儿住院病例超过300万例,死亡数在10万级别浮动。而在我国,2023年冬季,一项针对某地区儿科住院患儿的研究发现,RSV阳性率高达42.6%。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病毒不讲“季节礼仪”。往年RSV主要在秋末冬初爆发,今年不少地区在9月就开始上升,像是按了“提前键”。
这背后其实有迹可循。一方面,新冠疫情期间人群接触减少,戴口罩、勤洗手的习惯压制了多种病毒,RSV也“蛰伏”了几年。一旦防控措施松动,这些“老朋友”重新活跃,传播速度就像被放出笼的猴子。
另一方面,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空白期”正在暴露。过去几年因为少接触病毒,很多孩子没有获得对RSV的“自然免疫训练”,如今病毒一来,身体应对能力就显得力不从心。
RSV的表现其实很“像感冒”,这也是它危险的地方:容易被忽视。
初期症状包括流涕、低热、轻咳,看上去就像个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但问题是,它擅长“下潜”——往下走,侵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尤其是婴儿,表现会更明显:吃奶减少、呼吸急促、胸壁凹陷,严重时甚至出现紫绀。而老年人,尤其患有慢阻肺或心衰的患者,RSV会让他们本就脆弱的肺功能雪上加霜。
有研究指出,RSV引起的住院率在65岁以上人群中高达每千人12.3例,而死亡率可达6%。这不是什么“轻症”,这是真正的高风险感染。
不少家长习惯了“感冒靠扛”,但在RSV面前,这种思路可能把孩子推向危险边缘。
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针对RSV,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保持水分、控制体温、改善呼吸。如果孩子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持续高热、拒奶、嗜睡等表现,必须立刻就医。
对于高危儿童,比如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疫缺陷患儿,有一种叫帕利珠单抗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预防,但不是治疗手段,而且价格不菲,使用标准也很严格。
一些家长问:是不是雾化能“治好”?雾化确实可以缓解气道阻力,尤其是含有布地奈德(糖皮质激素)或沙丁胺醇(支气管扩张剂)的方案,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是有效的,但不能乱来。
别幻想靠吃点维生素C、熬点姜汤就能逆转。那在病毒面前,跟拿着筷子挡子弹差不多。
RSV不是儿童“专宠”。在老年人群中,它的影响其实被严重低估了。
一些研究表明,RSV引发的肺炎在老年人中的重症率甚至与流感相当,但公众对它的认知远不如流感。美国CDC早在数年前就指出,RSV是65岁以上人群非流感类病毒性肺炎的“头号元凶”。
老年人的肺活量、气道反应性下降,加上基础病一堆,RSV一旦入侵,就是一场“复发性战役”。有些患者表面上是“咳几声”,实际肺功能已经掉到底线,一旦合并细菌感染,病情恶化速度极快。
更“隐蔽”的是,RSV感染还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比如心律失常、心衰加重,这一点往往被误认为是“原发病发作”。
RSV这个病毒最“骚”的地方,就是它能让受感染细胞融合成合胞体,这是一种多核的怪异细胞结构。
为什么要搞这一出?简单说,这样它就可以在细胞之间“走捷径”,不需要暴露在体外去面对免疫系统,相当于躲在“地下通道”里传播。你以为它已经消停了,其实它正在悄悄地“扩张版图”。
同时,它还能通过破坏气道上皮细胞,干扰黏液清除机制,让肺泡里的“垃圾清运”系统瘫痪,痰液堆积,气道堵塞,就是呼吸困难的直接原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RSV病人常常“咳到吐”、喘得发紫。不是肺不努力,是病毒太狡猾。
说到预防,很多人想到的还是老三样: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这但关键在于细节。
RSV在硬表面上的存活时间可以长达6小时,门把手、电梯按钮、玩具表面,都是它的温床。婴幼儿常常把手放进嘴巴,这就变成了“自投罗网”。
洗手要“真洗”——至少20秒,掌心、指缝、指甲缝都不能漏。别图省事用湿巾糊弄。
家里如果有出生不久的宝宝,尽量避免带去人多的地方。亲戚朋友来探望,别觉得讲卫生是“见外”,这时候讲“人情味”反而害了孩子。
一些研究正在推动RSV疫苗的开发,2023年起已有针对老年人群的疫苗在试点使用,未来或许能让我们多一层保护伞。
你可能想不到,婴儿时期严重RSV感染,会显著增加日后患哮喘的风险。
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RSV感染后的儿童在6岁前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概率比未感染者高出约3倍。这不是巧合,而是病毒在早期就可能“重塑”了气道免疫系统。
也就是说,小时候的一场“重感冒”,可能在你呼吸道的“基因记忆”里埋下了伏笔。
这也提醒我们,对待婴幼儿呼吸道病毒感染,别总想着“熬过去”,要尽早干预、科学处理。
RSV不是新病毒,但它在公众认知中的“存在感”却一直很低。它不制造恐慌、不上热搜,但每年悄无声息地带走无数婴幼儿和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我们不需要恐慌,也不必讳疾忌医。关键是要有科学认知,有备无患,不被“轻敌”误导。
别等病毒敲门,才想起关窗。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张文宏.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5):589-593.
[2]刘悦,李俊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24,62(4):275-279.
[3]陈志鹏,马晓冬.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与疫苗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0):1045-1050.
来源:闪耀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