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灯没多亮,收费员倒多了”——这句网友神评,精准戳中当下停车费争议的荒诞感。但若你以为这是现代人的专利,可就大错特错了。翻开历史账本,清朝雍正年间轰轰烈烈的“火耗归公”改革,早把这类套路演了个遍。
当“取之于民”变成“薅之于民”,公共服务的边界在哪?
“路灯没多亮,收费员倒多了”——这句网友神评,精准戳中当下停车费争议的荒诞感。但若你以为这是现代人的专利,可就大错特错了。翻开历史账本,清朝雍正年间轰轰烈烈的“火耗归公”改革,早把这类套路演了个遍。
当年地方官收税,借口白银熔铸损耗(“火耗”),明目张胆加征20%-50%的“手续费”。老百姓交的税银,转头成了官员的“年终奖”。雍正看不下去,一刀切将“火耗”收归国库,再按需分配。初衷是反腐,结果呢?地方官又发明了“平余”“鼠尾耗”等新名目继续薅羊毛。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今天某些城市的路边停车位,不也成了新时代的“火耗银”?明明公共道路姓“公”,却摇身一变成了“摇钱树”。青岛一类区域日收60元、小县城月费3600元,收费比肩CBD写字楼,服务却连个遮阳棚都没有。网友质问:“这钱是拿去修路还是修谁的别墅?”
以前收税还假装熔银子,现在连火都不烧了,直接扫码支付,科技果然让薅羊毛更高效!
2023年南宁“天价停车费”事件撕开一道口子:国企背景的慧泊公司手握3万多个停车位,年入数亿,却被曝出“净资产4.95亿却能评估出72亿经营权”的离奇操作。更离谱的是,法院竟与收费公司签《合作备忘录》,摆出一副“不交钱就告你”的架势。
这波操作让人想起《让子弹飞》里的经典台词:“得先让豪绅出钱,带着百姓捐钱。豪绅捐了,百姓才跟着捐。钱到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某些城市的停车费流向,俨然成了现代版“鹅城故事”:
收费主体模糊:红袖标、外包公司、不明机构轮流上场,连个正规发票都难见到;
资金去向成谜: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结果路还是那条坑洼路,收费员倒是配上了智能POS机;
利益链条固化:南宁慧泊被揭穿“评估72亿经营权”的财技,让人怀疑是否在玩“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以前说‘此山是我开’,现在升级成‘此路是我划’。从山大王到停车公司,薅羊毛的终于穿上了西装。
古代官府搞钱有三宝:“火耗”“捐输”“盐引专营”;现代城市创收也有三板斧:“停车费”“罚款单”“土地财政”。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搞“市易法”,本意是平抑物价,结果官府垄断市场,低价强买高价强卖,反而逼死大批商户。
今天的停车费争议,何尝不是另一种“市易法”?公共道路本为通行,却被划成车位搞创收,还美其名曰“调节需求”。
更讽刺的是,某些城市一边高喊“智慧城市”,一边把技术用成“收割神器”:
地磁感应+人脸识别:15分钟免费时长卡到秒,超时1秒立刻计费;
征信捆绑+法院催缴:欠几十块钱就威胁上失信名单,比网贷催收还狠;
数据不透明:收了多少钱、花在哪里,市民连查的资格都没有。
要打破千年薅羊毛魔咒,关键就俩字:透明。
唐代刘晏改革漕运时,敢把每一文铜钱的流向刻在石碑上公示;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要求田赋徭役全部折银征收,拒绝中间商赚差价。这些古人尚且知道“公开透明”是公信力的基石,今人岂能倒退?
具体到停车费,不妨学学上海经验:
强制公开审计:像公布三公经费一样,把停车费收支明细晒在政府官网;
市民监督委员会:让业委会、人大代表组成第三方监管小组,盯着钱怎么花;
收费标准听证:南宁被骂上热搜后终于开听证会,早干嘛去了?
从雍正怒斩“火耗银”到南宁痛批“天价停车费”,历史一次次证明:把公共资源当“唐僧肉”,终究会被反噬。
当城市管理者忙着给马路“镶金边”时,别忘了《周礼》里早写过:“匠人营国,九经九纬”,道路的本质是让人车畅其行、货畅其流,而不是挖空心思搞创收。
最后送上一句改编版《让子弹飞》台词:
“百姓的钱,该怎么花,得让百姓看得见!”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可能不是巧合。
引用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不针对任何具体城市
来源:局外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