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义与技术演进: 云计算是通过分布式技术将海量计算资源整合为虚拟化资源池,按需向用户提供动态扩展服务的模式。其概念最早由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于2006年提出,融合了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虚拟化等多项技术演进。
1、云计算概念与市场概况
定义与技术演进: 云计算是通过分布式技术将海量计算资源整合为虚拟化资源池,按需向用户提供动态扩展服务的模式。其概念最早由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于2006年提出,融合了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虚拟化等多项技术演进。
服务模式与部署方式: 云计算服务模式分三层: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用户能通过轻量终端随时调用存储、开发平台或应用软件。部署方式有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由第三方通过互联网提供,如亚马逊EC2、国内阿里云、腾讯云和百度云,其硬软件及基础架构由云提供商管理;私有云为单一客户构建,企业有基础设施并可控制应用部署,保障数据安全和服务质量;混合云结合公有云和私有云,企业因安全和控制需求多采用。与私有云比,公有云通过弹性规则帮租户规避算力投资和过度配置风险。传统模式提前买峰值算力,可能闲置,云模式按需秒级扩容,避免浪费,还能快速扩容保障业务连续性,规避用户流失。成本上,本地部署有9%软件许可证费用,含定制实施、硬件、IT人员维护培训及运维升级成本,云模式仅付订阅服务费,短期综合成本可能更低。
全球与国内市场规模: 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进入稳定增长期。据Gartner数据,2023年以IaaS、PaaS、SaaS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5864亿美元,同比增速19.4%。疫情波动消散,市场增速恢复正常。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约18%,2027年全球云市场规模有望超万亿美元。国内市场活力高,增速高于全球。
2、云计算厂商盈利逻辑解析
规模效应与虚拟化技术: 公有云是重资产行业,核心商业模式基于计算资源统一调度,规模效应是关键。厂商借助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依靠规模效应和统计复用机制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盈利,定价低于中型数据中心。统计复用机制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分配给多租户,如单台服务器可运行多个虚拟服务器,降低单位算力成本。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抽象为虚拟资源,通过软件实现,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虚拟化类型,本质是算力服务化,实现多租户弹性调度。公有云发展史也是虚拟化技术演进史,技术发展满足不同阶段业务需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2015年提出AWB定价策略,指出规模扩大和效率提升时,将节约成本以低价传递给客户,推动业务增长,验证了电商飞轮效应在公共云领域的有效性。
资本开支与竞争壁垒: 云厂商资本开支包括硬件采购(CPU、GPU服务器)、机房建设(液冷数据中心AIDC)和技术研发(自研操作系统、数据库)。为统一调度计算资源,厂商需构建百万级服务器集群和分布式数据中心网络,形成弹性资源池支撑多租户调用,这种基础设施决定高资本开支属性,也构建了长期竞争壁垒。目前头部企业进入技术红利兑现期,如阿里宣布未来三年至少投入3800亿用于AIG云计算基础设施,验证行业先投入后回报规律。结合海外趋势,国内头部云厂商(如阿里、腾讯)资本开支可能进一步上修。
产业链价值分配变化: 云计算改变了传统IT产业链价值分配,随着行业规模扩大,云厂商毛利提升,上游供应商毛利下降。2020 - 2025年一季度,浪潮信息毛利率从22%降至3%,反映出云计算发展使云厂商与上游供应商毛利反向变化。
3、云计算行业周期复盘
海外AWS发展阶段: 海外AWS的发展可分为多个阶段:2009年,亚马逊开始探索云服务新模式,推出虚拟私人保护语音数据中心业务;2010 - 2012年,通过大规模资本租赁和长期债务融资支撑AWS基础设施扩展,推动云服务营收后续快速增长;2014年前后,互联网厂商进一步探索完善云计算技术与商业模式,AWS于2014年推出Serverless计算服务,推动计算、网络和存储虚拟化,完善按需收费体系,并加快布局云基础设施、升级核心产品;2016 - 2017年,云计算进入应用深化与行业渗透提速阶段,开始在政务、金融、电商、交通、医疗等行业推出相关应用,企业上云进程加速,运营商寻求B端垂直领域企业信息化合作,亚马逊在此期间加大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智能业务快速增长,同时AWS营收同步高增;2020 - 2022年,受全球疫情推动,全球电商渗透率快速提升,亚马逊智能派中心逐步转向全球物联网络与物流网络建设,通过前置仓模式提高物流效率,提升电商业务市场竞争力;2024年前后,生成式AI(大模型)发展为亚马逊业务带来新增长空间,公司资本开支重心重新回到AWS扩张与技术升级,进一步加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产品等领域研发投入和资本开支,进入新一轮capex扩张周期。
国内阿里云演进路径: 国内阿里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2009 - 2014年为技术突破期,突破相关技术并发布云操作系统,初步构建云体系,产品和技术底座逐渐形成;2014 - 2017年为互联网+驱动高速增长期,乘着互联网+行业趋势,抢占消费互联网市场红利,布局全球市场,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8 - 2023年为增速放缓与经营优化期,国内公有云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字节自建云、华为云和运营商发力政企端国资云等),但阿里在此过程中优化经营情况,EBITDA率于2021年转正并逐步上升;2024年至今为AI驱动新增长期,2023年阿里加入大模型领域并推出千万大模型,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加大AI领域开支,季度增速呈现环比提速,最新财报显示其capex与云增速双双超市场预期,且预期后续将进一步环比提速。技术层面,阿里构建了包含AI芯片、CPU芯片、操作系统、平台及应用的全栈资源,形成纵横向完全的生态布局,有望在AI时代重启高增长。综合来看,国内云计算需求经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类需求爆发与当前AI需求爆发两大周期,AI驱动的需求爆发是阿里云进入高增长通道的核心抓手。
4、AI对云计算行业的影响
需求端与商业模式变革: 从云计算研究框架看,AI对行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需求端。AI带来大规模需求,主要通过IaaS包含的PaaS带动算力资源及模型调用需求。海外云厂商自2025年二季度起,算力资源(自用与第三方)收入及token消耗收入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需求结构方面,整体市场空间包含工具侧与需求侧差异,工具侧包括自建和租赁模式,需求侧可拆解为AI需求与通算需求。其中,AI需求是新的高端增长点;通算需求因GPU需求提升同步带动CPU需求增长,可能改变传统市场格局。
在商业模式层面,AI推动云计算从资源定价型向价值定价转型。资源定价主要指仅租赁服务器、CPU的低价值IaaS服务;价值定价则包含PaaS价值及未来AI应用软件价值,长期有望提升行业毛利率,破除此前困境。以阿里百灵平台为例,其定价逻辑以按量定价为主线。
MaaS与应用落地: 在GPU为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的背景下,云服务商需重新构建从底层到应用的服务架构,推动研发到应用的重构。在此过程中,MaaS(模型即服务)成为新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云厂商发力的重点。MaaS通过将复杂AI模型封装为标准服务,降低了模型开发和部署门槛,助力企业快速实现业务场景的智能化升级。据IDC最新预测,未来几年,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及MAAS市场均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国内AI需求前景: 对标海外AI应用放量、算力消耗加速的趋势,国内当前处于AI云计算爆发前夜。尽管短期国内应用进展较海外偏慢,但中长期空间明确,未来云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头部云厂商已显现增长势头,如阿里云在AI驱动下,云业务实现第二成长曲线并呈现加速趋势。
从行业贝塔机会看,除综合龙头阿里巴巴外,腾讯、百度等巨头凭借模型、云资源、生态及应用优势具备潜力;金山云、首都在线等纯正云公司,以及Infra服务商、港股相关公司等,受益于AI落地浪潮,在AI时代浪潮中有望享受行业贝塔机会,呈现第二成长曲线加速趋势。
5、云计算行业估值与投资建议
估值框架与对比: 构建简易估值框架,分为基本面和PS估值两部分。基本面分析包括研究空间和节奏。研究空间从量和价分析:量包含整体市场空间和公司市占率,整体市场空间分工具侧(自建、租赁)和需求侧(AI、通算需求),AI需求带来高端增长点,通算需求因GPU需求提升带动CPU需求;市占率需分析不同商业模式、竞争策略及企业竞争力差异。价关注企业提价能力,AI推动云计算从资源定价向价值定价转型,但当前行业格局未稳或有价格战。研究节奏从量和质分析:量上,AI需求证伪性低,海外已证实拉动效应,国内正加速起量;质上,需关注MaaS、SaaS业务占比提升及AI应用货币化进程(国内需时间打磨产品、平衡成本)。估值对比显示,海外云业务PS估值10 - 12倍,部分高至20倍,国内阿里云约4 - 5倍PS,相比海外估值低,有翻倍提升空间;需结合业务属性、发展阶段、利润率调整折价逻辑,关注利润提升趋势。此外,IDC预测未来几年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及MaaS市场将高速增长。
重点推荐标的: 基于行业趋势,国内处于AI云计算爆发前夜,AI应用未来有望快速放量,云需求将大幅提升。重点推荐标的有:综合龙头阿里巴巴,具备模型、云资源(含芯片)、生态及应用优势,AI驱动下云业务已进入第二成长曲线并加速;腾讯、百度等巨头,具备云业务相关属性和潜力;受益行业贝塔的公司,如金山云(有云属性)、首都在线(Infra服务)、A股相关公司及港股企业(如钻石),受益于AI落地浪潮,享受行业贝塔机会,呈现第二成长曲线加速趋势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