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打开手机,十个里有八个在刷短视频,吃饭时刷、通勤时刷、睡前最后一眼还是刷。都说这是全民娱乐的时代,可天天对着小屏幕傻乐,我总忍不住琢磨:这抖音到底娱乐了谁?又悄悄麻痹了谁?
现在打开手机,十个里有八个在刷短视频,吃饭时刷、通勤时刷、睡前最后一眼还是刷。都说这是全民娱乐的时代,可天天对着小屏幕傻乐,我总忍不住琢磨:这抖音到底娱乐了谁?又悄悄麻痹了谁?
先说说“娱乐”的那拨人吧,其实仔细看,更像是“各取所需的短暂喘息”。对打工人来说,白天被KPI压得喘不过气,晚上瘫在沙发上,刷几条搞笑段子、萌宠视频,不用动脑子,不用费力气,十几分钟就像给精神“充电五分钟”,第二天还能接着扛;对宝妈们来说,带娃累得连轴转,趁孩子睡着的间隙刷会儿育儿干货、美食教程,既能学东西,又能给自己留片刻“不被打扰的时间”;还有那些退休的叔叔阿姨,刷抖音看戏曲、学广场舞、跟着主播买些平价好物,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跟上年轻人的节奏,不至于被时代落下。
这么看,抖音好像真的“娱乐”了大多数普通人,给我们紧绷的生活开了个“解压小口”。但问题是,这“解压小口”背后,藏着个叫“奶头乐”的陷阱,不知不觉就把人给麻痹了。
“奶头乐”这词儿,说白了就是给人塞个“精神奶嘴”,用低成本、高刺激的娱乐,让人沉迷其中,忘了抬头看路。抖音就是把这一套玩得明明白白的高手——算法比你妈还懂你,你喜欢看啥,它就一个劲儿给你推,刷完一条还有下一条,像永远吃不完的“精神零食”。可这“零食”吃多了,真的会“上瘾”,还会“营养不良”。
我见过不少被抖音麻痹的人,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感被偷走了”。有次朋友说“就刷十分钟”,结果抬头一看,俩小时过去了,原本计划好的看书、健身全泡汤了。更可怕的是“思考能力变懒了”,以前遇到事儿还会琢磨琢磨前因后果,现在刷抖音看惯了“30秒讲完一个故事”“15秒教你一个道理”,习惯了别人把现成的观点、结论喂到嘴边,自己懒得动脑子分析,慢慢就成了“别人说啥信啥”的“复读机”。
还有更隐蔽的麻痹——“用虚拟的热闹掩盖现实的焦虑”。有些人天天刷着“人均月入过万”“00后创业暴富”的视频,一边羡慕别人的生活,一边又懒得行动,就靠刷更多视频来“逃避落差”;还有人沉迷于直播间的“家人式互动”,主播一句“宝宝们”“家人们”,就让他觉得找到了“归属感”,可关掉手机,该面对的工作难题、生活困境,一个都没少。这哪是娱乐啊,分明是用短暂的狂欢,麻痹自己面对现实的勇气。
最该批判的是,抖音的“奶头乐”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把日子过成了“被动接受的流水线”。以前我们会主动规划时间,今天要学个新技能,周末要去爬山;现在呢,时间被切割成无数个“15秒”,刷完一条想着“下一条可能更有意思”,不知不觉就成了算法的“提线木偶”。你以为自己在“娱乐”,其实是在被平台“收割”——你的注意力成了平台赚钱的工具,你的时间被换成了别人的流量和收益,而你自己,除了“哈哈哈”过,啥也没留下。
更让人揪心的是,“奶头乐”对年轻人的影响尤其大。我身边有个刚上大学的弟弟,本来想考四六级、学编程,结果天天刷抖音到半夜,说“刷视频比学习有意思多了”。期末挂了三科才慌了神,可习惯已经养成,拿起书就犯困,打开抖音就精神。这就是“奶头乐”最狠的地方:它不直接伤害你,而是一点点磨掉你的斗志,让你在“轻松快乐”里,慢慢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规划,最后变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
当然,不是说抖音这东西就该一棍子打死,毕竟它也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掌控抖音”,而不是“被抖音掌控”。比如给自己定个规矩:每天只在固定时间刷20分钟,到点就退出;刷的时候多关注些干货内容,少沉迷于无意义的八卦和段子;更重要的是,多抬头看看现实世界,和朋友聊聊天,去公园散散步,去学一项能提升自己的技能。
全民抖音的时代,娱乐本身没错,但别让“奶头乐”把我们的生活嚼成没味道的口香糖——嚼的时候挺甜,吐了之后啥也不是。毕竟,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靠刷出来的“短暂刺激”,而是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
来源:东南之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