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城故事深化情感共识 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新书重磅发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0:19 1

摘要:9月19日,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工作总结会暨新书发布会召开。市政协副主席乔恒利出席,市档案馆、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市委港澳办、市图书馆、市社科院、深圳大学、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深圳出版社等相关单位代表和口述者代表参加,会议由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

9月19日,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工作总结会暨新书发布会召开。市政协副主席乔恒利出席,市档案馆、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市委港澳办、市图书馆、市社科院、深圳大学、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深圳出版社等相关单位代表和口述者代表参加,会议由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主持。

从2023年7月开始,市政协开展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征编工作,精选100名深港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以他们具体、鲜活而饱含情感的故事勾勒深港合作的时光图景,描摹人缘相亲、商缘相连的时代画卷,叙述深港“双城故事”,展现一河两岸深港一家亲的温馨底色。

作为深圳市政协开展的重大文史工程,《深圳口述史》由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联合深圳晚报等单位联合开展,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推出五季,始终以“亲历、亲见、亲闻”为核心,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起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

会上,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专职副主任、文史馆馆长王蕾总结了第五季《深圳口述史》工作。本季主要通过报纸连载、音频、短视频、纪录片、影像库、成果展、图书等方式立体呈现,讲好深港故事,弘扬特区精神,进一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泛凝心聚力、传播正能量。其中百期连载全网累计传播量达5.8 亿,短视频传播量超 6500万,音频版口述史在喜马拉雅平台全网覆盖传播量超1.2 亿,国际版Himalaya传播量超过 5600万,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乔恒利指出,第五季《深圳口述史》以“深港故事”为切口,把宏大叙事化为具体记忆,深化“深港一家亲”的情感共识。这种以史为鉴、以情聚力的工作,正是新时代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发挥的生动实践,对于传承特区精神、凝聚发展共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乔恒利表示,面向未来,“深圳口述史”品牌建设需要持续发力,除了要把好政治关与质量关,还要强化转化力与影响力,不能让成果“沉睡”在档案里,要推动口述史与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教育普及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市政协文史馆这个平台,加强与高校、媒体等机构的合作,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形成“政协主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持续提升“深圳口述史”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会上,市政协向口述者代表、深圳市档案馆、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深圳市委港澳办、深圳市图书馆赠送了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图书。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图书分为上中下共三册,将在全国发行。

座谈会上,5 位口述者结合自身经历,深情讲述了与深圳、香港同频共振的成长故事,此外,他们还针对《深圳口述史》的史料价值、传播意义等话题畅谈见解。

讲述人:深圳市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董事总经理岑启成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到盐田时的景象。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的热土,远不是如今桥吊林立、巨轮云集的现代化港区。作为来自香港的参与者,我与来自内地的同事们怀揣着同一个梦想:要在这里建设中国南方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之一。盐田国际从一片滩涂变为全球最大集装箱码头之一,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深港两地团队智慧与互信的结晶。展望未来,我坚信深港合作必将谱写出更辉煌的篇章。而我也将继续奔走在两地之间,为这份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讲述人:香港著名艺术家、设计师,靳刘高设计合伙人刘小康

我是一名香港设计师,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就来过深圳。那时深圳的年画、宣传画类海报很流行,我常和同学约着去买,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80 年代我投身设计领域,开始与深圳设计师往来;90 年代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成立,深港设计交流趋深。2012年,深港文化创意论坛在深圳举行,在论坛上,我首次提出了“设计双城”的概念,并在此后筹备了五届“深港设计双年展”(2018年更名为“深港设计双城展”),让这一理念落地生根。

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来深圳消费,我希望他们不止为购物而来,更希望他们能通过《深圳口述史》,读懂香港与深圳自古同源的牵挂,我们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共享着相同的文化根脉。

讲述人:斯达高瓷艺创始人、总工艺师詹培明

我有幸接受了第五季《深圳口述史》的采访,心里满是感动。我的故事很平凡,1989年,我创办了斯达高瓷艺公司。起初,我们主要生产瓷用花纸,订单多是外贸来样加工。1998年,斯达高开始拓展经营范围,涉足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领域。业务版图慢慢扩大。而公司的规模也跟着“成长”。从福田区的几间铁皮房起步,到拥有六层楼的厂房,再到龙岗区从八千平方米扩展到三万多平方米的厂区,我们一步步实现了规模的扩大。

如今我已退休,不再担任董事长,但对陶瓷事业的热情没减,还在试着探索新方向,把自己的摄影作品融入陶瓷装饰中,希望能以这种新的创意,为企业的发展再添一份力。

讲述人: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

我在深圳河边长大,是土生土长的渔民村人。小时候的渔民村是深圳出了名的穷村子。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渔民村成立公司、开办企业、搞起经营,凭着敢闯敢试的劲头,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个 “万元户村”。渔民村的变迁,正是深圳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程的生动缩影。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老去,希望《深圳口述史》能与时间赛跑,抢救更多珍贵的记忆;同时也期待它能“向下扎根”,将目光投向工人、出租车司机、小店店主等平凡群体,深圳的非凡史诗,正是由无数这样普通人的奋斗汇聚而成。愿《深圳口述史》为后辈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深圳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讲述人:深圳市首位港籍入编教师、坪山龙田小学教师吴嘉怡

我的故事,没有前辈们那样的波澜壮阔,它开始得不久,却恰好遇上了最好的时代。五年前,我大学毕业,参加深圳的教师公开招聘,最终通过,成为深圳市第一位通过公开招聘考入编制的港籍教师,那一刻,我感受到,深圳向我们香港青年张开的,是无比宽阔和真诚的怀抱。这次能够参与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我受宠若惊,也意识到,口述史除了记录过去,也反映正在发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每一次微小的交流,都在书写历史新的篇章。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 实习生 郑美怡

来源:深圳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