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下午4点多,阳光斜照,西山岛上的“野隐·松簧”咖啡馆里坐着两三个年轻人。他们手捧咖啡,低声谈笑,静候着太湖日落时分的壮美景色。这家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咖,仿佛自然生长于湖光山色之间,与松涛竹韵融为一体。
周末下午4点多,阳光斜照,西山岛上的“野隐·松簧”咖啡馆里坐着两三个年轻人。他们手捧咖啡,低声谈笑,静候着太湖日落时分的壮美景色。这家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咖,仿佛自然生长于湖光山色之间,与松涛竹韵融为一体。
因为喜欢这里的环境,“野隐·松簧”的主理人王雷便进村创业,开了间村咖。这样的故事,在苏州许多乡村不断上演,新兴的乡村咖啡馆承载着越来越多的附加价值,成为都市人的“世外桃源”、村民家门口的“生活新空间”、现代情怀与乡土记忆碰撞交融的“结合地”。
当前,苏州村咖发展得如何?它如何为乡村注入鲜活力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村咖。
村咖诞生:是情怀推动也是市场选择
为什么选择走进乡村开一家咖啡店?主理人们有着自己的答案。
在吴江新湖村,“橘野咖啡”的主理人凌敏是名“95后”,她和丈夫都是咖啡的忠实爱好者,热衷探访各地的特色咖啡店,朋友圈记录着上百条两人多年的咖啡打卡足迹。“看到近年来新湖村凭借柑橘采摘吸引大量游客,我就感觉这里很适合开一家能让人停留、放松的咖啡店。”凌敏说,去年,他们在村里的一间小木屋开起了“橘野咖啡”,店外草坪上支起天幕和露营椅,让人们可以在田园风光中品味咖啡。去年5月20日咖啡店开业后,大量客人前来“打卡”,凌敏觉得生意“好得出乎意料”,于是春节后扩大规模,升级露营空间。凌敏认为,现代人对“松弛感”和乡野自然的向往,是“村咖”能有市场的重要原因。“开咖啡店的如此,喝咖啡的人也如此。”她告诉记者,大部分顾客都是来体验采摘的游客,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这类乡村新业态奠定了市场基础。
“当下都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不少年轻人周末都想找个能放松、疗愈的地方。比起逛商场,田园牧歌式的体验更让人向往。”拥有近万粉丝的“95后”小红书文旅博主涵涵这样说道。她今年打卡了苏州多家乡村咖啡馆,相关内容屡获高赞,粉丝留言中常见的关键词是“向往自然”和“身心放松”。不过她也提醒,并非所有村咖都能持续火爆,“有些我刚打卡完不久,就发现关门了”。她认为,村咖的兴起确实是个人情怀与市场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要实现长久生存,仍需要跨越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随着村咖越来越出圈,市场也在逐渐成熟,正在筛选真正优质、能够留下来的品牌。”
近年来,随着苏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一批如“野隐·松簧”“橘野”这样的网红村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果林之侧、稻浪之畔、太湖之滨。就在今年6月,苏州正式发布“苏州村咖地图”,进一步引导村咖产业发展。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村咖”业态的重要策源地,全市乡村咖啡馆数量已超500家。苏州正通过这种将精品咖啡文化与特色乡村场景有机融合的新兴模式,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带动乡村多元业态发展。
“出圈”之道: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
一周前,长居上海的胡阿姨和老伴又来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的树山村小住几日。每次到来,他们必去的一站便是“树也咖啡”。这家咖啡店的主理人邢星月是一名花艺师,在开了这间村咖后,他巧妙地将花香与咖啡香融为一体,不定期举办插花沙龙,让这里成为一个交流美、创造美的生活空间。胡阿姨总爱在午后来这里,品尝咖啡的同时,在郁郁葱葱的树山旁插花。“树也咖啡”的花艺沙龙逐渐声名远扬,不仅吸引散客,连村里、周边社区也选择在这里举办妇女节、中秋节集体活动。邢星月虽非本村人,却以村咖为媒介,真正融入了树山村。每当杨梅、翠冠梨上市,他主动在朋友圈帮忙推广,为游客联系果农、组织采摘,成为连接城乡的“新村民”。
村咖的落地,对当地和村民有何影响?一位在村道旁卖菜的阿婆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她每天在村内就能卖出大量冬瓜、西葫芦等农产品。“十多年前村里刚搞旅游时,我还担心人多杂乱,结果看到路宽了、管理好了,越来越多的休闲咖啡店、茶馆开了出来,不是采摘季也有不少人来休闲,我们的菜也更好卖了。”她笑着说,“像‘树也咖啡’这样的店,村里有十几家呢。”
在太仓双凤庆丰村,“稻田计划·SPACE”则探索着另一种融合维度。这里有稻田咖啡与草坪音乐会两大元素:100亩稻田之中,木亭与观景台点缀其间,游客可手捧咖啡静赏稻浪;1500平方米的草坪上,以稻草、谷仓为元素的舞台定期举办音乐会,吸引大量年轻人光临。主理人顾海桥是村里的女婿。他告诉记者,“稻田计划·SPACE”今年6月开业即“爆火”,平日客流就有一二百人,周末可达四五百人。“客人们目标非常明确——来村咖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与音乐的交融。”他告诉记者,人流量也带动了周边民宿的生意,约半数客人会选择在村里体验民宿,消费链实现延伸。
“村咖+”需要不断融入当地特色,运营着三家村咖的顾海桥对此体会尤为深刻。他正计划围绕四季打造不同场景:秋收麦浪、冬夜围炉、夏日亲水……“我们计划用咖啡馆串起旅游观光、乡村民谣表演、亲子手作等,在村里开发合作当地特色项目。”顾海桥说,店员是当地的村民、饮品原料用当地的大米,村咖主动融入本地风土人情、带动文旅经济发展。这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村咖与乡村互相滋养、彼此成就。“能‘活得好’的村咖,需要让村民们喜闻乐见——最好是我来开店大家开心,而不是我来租房别人看着。”顾海桥认为,动员村民种食材、做手作、带研学,这才是村咖融入乡村、链接乡村的逻辑。
“乡村不缺漂亮的房子,缺的是能让人记住的‘内容’。村咖这样的载体很需要精心设计打造。”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认为,“村”与“咖”二字,本身带着“破次元”气质,它不应只是把咖啡机搬到田边,“村咖”的魅力在于“碰撞而生的新场景”和“带不走的风景”,令人向往的是平日工作生活里难以接触到的乡野风情、湖山风光、农作体验,实现“咖啡”产业价值延伸,才有可能“出圈”。
产业跃升:坚守长期主义实现一体化运营
坐落于苏州北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洄望书房,落地窗外便是绵延起伏的稻田。这是主理人许涛开的第二家村咖,他将这里定义为“人文会客厅”——300平方米空间里,书籍、文创、茶饮、咖啡与活动区互相交融。通过每月定期活动,这里被打造成一处可阅读、可休憩、可交流的精神栖息地。“这是我第四次来洄望书房,之前是带女儿来玩、参加读书沙龙活动,这次是陪朋友来放松。”客人杨梦帆告诉记者,曾经跟着“小红书”打卡过不少村咖,新鲜感过去就不会再去了。而洄望书房层次丰富的功能,吸引她反复到店,渐渐成了熟客。
“洄望书房定期邀请知名作家等开展沙龙,定期上架新书,定期开美育课堂,每次都能吸引一拨忠实粉丝赶来捧场。”许涛说,村咖不能只依赖自然流量,而是要对社群与内容进行深耕。开在乡村的店往往需要更明确的“目的性”——通过内容传递和私域运营,吸引消费者反复“专程而来”。
在许涛看来,村咖除了打卡和互动之外,还应具备两种核心能力,即学习力和审美力,为来到空间的人在消费之外制造其他更深层次的目标,比如通过空间设计、活动内容等打开更多眼界,提升个体的鉴赏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毕竟在乡村,一杯普通的拿铁很难吸引客人反复驱车几十公里而来。村咖附加值越丰富,吸引力就会越大。”许涛说。
放眼周边城市,浙江安吉的瀑布咖啡、深蓝计划等第一代“网红村咖”早早地就走上了“咖啡+研学+农产品+文创+短内容+社群”一体化运营的复合路径,曾为当地一年创造上亿元的营收。
屠立峰认为,过去的“村咖”是你来拍照,未来的“村咖”是我们在一起感受和体验。这不是简单打造小资情调,而是激活文化肌理,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细水长流不靠爆款引流,而靠系统运营——让游客认可“专程消费”背后的文化价值,构建集“观、知、玩、吃、品、住、购”于一体的消费场所。(记者 王安琪)
来源:名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