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1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出后,这座基地被塔利班重新接管,军事设施多数保留,功能调整为本地化训练和边境安全用途。三年间,外界很少再提起它。直到2025年9月,这座旧基地突然再次被推上全球战略版图。
巴格拉姆还没腾出来,北极的船已经启程。一个是美军旧基地,一个是亚欧新航线,两个方向同时引爆全球布局战。
特朗普刚放话要重返阿富汗,这边已试航北极快线。路线变了,手法变了,棋局也跟着换了。
巴格拉姆不是一个陌生的地名。它曾是美军在中亚最大的军事基地,配套跑道、地下仓库、情报塔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自2021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出后,这座基地被塔利班重新接管,军事设施多数保留,功能调整为本地化训练和边境安全用途。三年间,外界很少再提起它。直到2025年9月,这座旧基地突然再次被推上全球战略版图。
9月18日,特朗普对外放话,要重新“拿回”巴格拉姆基地。时间点选得不早不晚。北极航道刚完成破冰试运行,中国集装箱船已获通行许可,中东运输路线也传出连通新消息。就在各方关注海路转向之际,这位前总统选择将焦点重新拉回中亚腹地。
他的说法是,美军当年过早放弃该地,给他国留下了战略漏洞。他强调巴格拉姆距某些核设施区较近,具备独特的地缘位置和监控价值。消息一出,塔利班立即表态,拒绝任何形式的“控制权移交”。声明没有模糊空间,直接拒绝“境内重设外军基地”的可能。
塔利班军方高层随后在喀布尔公开露面,展示数张基地内图像。现场未见大型军事装备,但塔台和主跑道完好,仍有军装人员执行日常巡逻。摄像头、照明塔、地下通道照常启用,人员调度未见变化。
这一回应没有令特朗普方面收声。他所在的智库团队很快将“重新夺回基地”作为2026大选战略蓝图的一部分提交评估。外交事务杂志、退役将领协会等多家机构也跟进评论,但主流声音集中于一点:该表态属于选战策略,不具备短期内执行条件。
白宫并未立即回应特朗普的表态,五角大楼同样保持沉默。美国国会内部仅部分议员在社交平台上谈及此事,态度不一。有人支持“重建前沿阵地”,也有人担心再次介入会引发新一轮地区冲突。
军事评论员指出,美国此时想介入阿富汗不现实。自2021年撤军后,美军在中亚失去全部空军基地控制权,补给链、情报链、兵力布点均已瓦解。想重设巴格拉姆,意味着重新部署区域基地网络,技术难度和政治阻力皆不小。
与特朗普“出浑招”的发言同时,部分美媒曝出美国正在试图恢复与中亚周边国家的军事协调机制。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均被列入“合作候选区域”。但这些国家在过去三年中,已明显向多元化、安全自主方向发展,未表现出重新接受美方军事合作的迹象。
特朗普本人尚未提供行动计划。他的表态更像一枚探针,试图测试国内安全舆论对“强硬回归”的接受度。但这一动作却让原本已被中止三年的巴格拉姆基地问题再度成为战略讨论焦点。其影响未必立竿见影,但已经让地缘平衡微妙震动。
同一时间,北极方向却在悄然铺开新的路径。8月起,多家中国航运企业获得通行许可,首批集装箱货轮驶入北海航道。气温低,海面结冰带依旧存在,但破冰设备同步就位,导航系统运行稳定,海图修正全面覆盖高纬度海域。
一条新的航线出现在地图上。Arctic Express,始发于宁波舟山港,经由鄂霍次克海、楚科奇海,穿越白令海峡,再转入拉普捷夫海,终点为英国东南港口。这条航线的意义并非只在节省航程,更在于打破地中海与苏伊士运河长期主导的海运控制格局。
从试航安排看,此次北极通道不仅仅是单船试验。多个高冰级船队按节点通过航段,分阶段装载不同品类的高附加值货物。涵盖电子组件、动力系统零部件、光伏组件等一系列对时间敏感型货物。每一批货物都在启程前提前备案,通过多边航运通行协议统一申请。
俄罗斯方面提前调整航道结构,增加2个引导站与1座岸基通讯枢纽。北极航线雷达覆盖延伸至北纬75度,引导船同步上水,全航段冰情同步更新,昼夜航行切换无缝对接。北海航道行政办事处称,今年是首次出现“多个亚洲商用船舶同时段通行”。
北极航线在技术上已具备商业化条件。破冰能力、雷达引导、紧急避险、燃料补给等多个核心环节均已上线。俄罗斯、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多个环极国家也启动港口配套计划,部分港区开始储备冷链设施、通关接口与多语种通讯系统。
9月19日,中外交部门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了北极快航相关问题。发言人称,中方将积极参与北极航道建设,推动通行便利与环境保护机制同步推进。这一立场反映出该航线已不再是理论讨论,而是实际运营项目。
从地理角度看,北极航道是全球现有最短亚欧通道。航程可比苏伊士通道缩短三分之一,燃油消耗显著减少,且绕过马六甲、霍尔木兹等拥堵海峡,降低政治风险。在当前国际航运紧张背景下,这一线路提供了新的可能。
当下正值秋季航期,北极地区进入相对适航窗口。船队利用有限时段高效通行,测试航道稳定性与沿岸支援响应。首批试运行数据显示,通行时间基本在18-20天之间,航线事故率为零,航段延误不超过5小时。
北极快航的实际启动,标志着亚洲到欧洲之间的运输通道再添新选项。它不属于传统海权逻辑,更接近一种绕行式突破。正是在其他通道出现干扰的背景下,北极成为破解局势的现实替代路径。
9月12日,波兰边防管理局突然宣布,全面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铁路、公路口岸。此令一出,中欧班列线路在波白边境瞬间断流。多辆已经启程的货运列车被迫停留在布列斯特以东,进入待命状态。
马拉舍维奇枢纽是中欧班列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年均吞吐量高达几千列次。其作用不仅是入欧节点,更是多国分拨中心。这条线路一旦停摆,波及的不是一国一港,而是整个欧亚运输网络的调度节奏。
封锁当天,超过300列货运列车滞留白俄罗斯境内。数以万计的集装箱堆积在站场,无人转运、无人接收。调度中心混乱不堪,港口对接作业同步停滞。运输计划中断,报关资料作废,客户货运通知全数作废。
波兰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提及“边境事件升级”“地区演习影响”。但这一封锁决策并无提前预告,也未与沿线国家商议。原本计划9月中旬重启的增班项目,直接被取消。原定从郑州、西安、重庆出发的多批列车停留起点站,无法发车。
仅仅三天后,中国与波兰在华沙举行双边会议,签署联合文件,提出“深化交通互联互通合作”。这份文件对中欧班列未作点名式描述,但含有“推动多边运输便利化”措辞,实际指向并不模糊。
签署完成后,口岸依然封闭。运输仍未恢复。企业焦虑升级。多个中国班列运营商紧急协调替代通道。中线方案、南线方案被迫提速。
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三国铁路管理机构相继响应。中巴经济走廊西段铁路向西延伸,连通伊朗克尔曼,再转入土耳其国家主干网。计划在中东构建一条“绕波”通道。
这一通道部分已建成,部分仍在施工,但在当前情况下被紧急提速。巴基斯坦方面立即提供轨道支持,并开放枢纽港连接点位。伊朗方面宣布开放3个铁路港口用于集装箱调转。土耳其铁路运营局调配专用车厢,对接保加利亚边境。
绕道路线虽然更长,但具备独立路径价值。运输时间增加约4天,成本上涨控制在15%以内。相比波兰口岸长时间不确定性,这一绕行方式被认为是可控代价下的稳定解法。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线路让部分国家成为了新枢纽。运输费、转运税、仓储收入随之增加。伊朗铁路收入预计增长28%,巴基斯坦铁路年度过境费增加20%以上。这一变化对中东多国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
中欧班列在波兰被截停,促成了替代方案实操推进。短短数周,多个节点被重新调配。原本的单线运行,开始变成多路径分流,南线、中线、北线形成“三线布局”。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次系统重构。
阿富汗的名字,在特朗普口中再次被提及时,正值北极快航开始常态化运行。地图上两条路线,一个向北走冰,一个向西穿陆。它们连接着不同的支点,但都远离传统控制线。
特朗普提出重新获取巴格拉姆的控制权。在美方表态数小时后,塔利班方面明确拒绝任何外军驻留。这条路径刚被提出便被封死。但政治信号已经释放。美国重新将目光投向中亚,希望找回曾经掌控的支点。
与此同时,北极航道已进入实际运营阶段。首批通过货船已驶离俄罗斯北极圈,稳定进入挪威方向,货物状态良好,路径监控无重大偏差。航线运行数据进入多国港口平台,预订窗口开放,新一批船期即将启动。
海路、陆路的两套方案展开同步推进。一边尝试通过基地控制重建影响力,一边通过航线替代打破封锁。两种方向,两种手段。
与陆地上的缓慢交涉不同,北极的船只不等人。试航队列已进入下一阶段,俄方发布新航段计划,增加辅助加油点,延长破冰船作业时间,为秋末航行窗口做准备。
对照来看,美方在中亚的动向显得更慢。没有进驻计划,没有军队调动,没有补给部署。特朗普的提议目前仍停留在话语层。对外仅有政治动作,缺乏战略执行。
海上方向已然先行。北极不再只是地图边角,而成了实际运营区域。雷达数据、通行审批、货运报关等系统已逐步建立,开始具备替代传统通道的实操能力。
美国口中想要“重返”的地点已无落脚点。巴格拉姆的现状、塔利班的强硬、不结盟的态度,让这条路径难以展开。而北极的通行,每一艘货轮都在递交新的方案。
这一轮地缘重构,并没有伴随大规模军演,也未见明显对抗,但行动正在改变格局。不是武器在较量,而是路线在重塑。
一边想找回旧阵地,一边已经开启新通道。地理没有变,通行权却在变化。越是局势复杂,越看得出谁在行动,谁在等待。
来源:猫眼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