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脂肪肝不是“胖人的专利”,也不是“无害的脂肪沉积”。一旦发展到肝脏纤维化,病情已跨入实质性损伤的阶段,身体往往会悄然发出两个信号:右上腹隐痛,以及持续性疲倦感
脂肪肝不是“胖人的专利”,也不是“无害的脂肪沉积”。一旦发展到肝脏纤维化,病情已跨入实质性损伤的阶段,身体往往会悄然发出两个信号:右上腹隐痛,以及持续性疲倦感
这两个症状虽然看似普通,却可能是肝脏结构正在发生不可逆改变的警示。一旦有其一,必须尽快检查肝纤维化程度,避免病情滑向肝硬化甚至肝癌。
右上腹隐痛通常并不剧烈,像被什么东西“顶着”,也有人形容为“闷胀”。这是因为肝脏没有痛觉神经,真正让人感到不适的是肝包膜因肿胀被牵拉,或是肝脏周围炎症波及胆囊区域。当脂肪开始替代肝细胞,肝组织结构被破坏,肝体积增大,包膜拉伸,隐痛就此产生。
持续性疲倦并非单纯体力不支,而是肝脏代谢能力下降的结果。肝脏是身体的能量转换站,参与糖、脂、蛋白质的代谢。
当大量脂肪渗入肝细胞,肝细胞逐步坏死,纤维组织增生,代谢效率降低,毒素难以及时分解,身体就会表现为一种无名的“累”。这种疲劳不会因休息而缓解,是一种深层次的代谢性疲倦。
脂肪肝初期并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是一个典型的“沉默病变”。但当肝细胞持续遭受脂肪侵蚀,修复过程被反复激活,就会形成大量胶原蛋白沉积。这类沉积一旦超过正常阈值,就构成了肝纤维化。它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缓慢但持续破坏肝结构的过程。
肝纤维化可逆性在早期最明显。一旦进入中重度纤维化,肝小叶结构开始紊乱,肝功能逐步下降,病情进展将变得难以逆转。此时,肝脏再生能力也被严重抑制,再好的生活方式也难以完全修复。
临床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现代肝纤维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2022年《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中国18岁以上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29%。
其中,超过20%的患者在未察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患者首个确诊就是“中度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
在门诊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是:一位体检发现转氨酶略高的中年人,自觉身体无异常,但进一步检查肝脏弹性值时,发现肝硬度明显升高,提示已有肝纤维化中期表现。这类患者往往合并代谢综合征,如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
肝纤维化的诊断并不依赖单一指标。除了传统的肝功能检查外,肝脏弹性检测(FibroScan)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评估手段。它通过测量肝组织的硬度值,判断纤维化程度。多项研究证实,其准确率可达85%以上,尤其在早期筛查中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肝穿刺活检虽然是金标准,但因其创伤性,被用于特殊病例。如今,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MRE)也在三甲医院逐步普及,其敏感度高于传统超声,尤其适合合并肥胖患者。
纤维化形成的机制本质上是:肝细胞死亡后,库普弗细胞和星状细胞被激活,释放促纤维化因子,使胶原蛋白在肝窦壁沉积。这是一种“错误修复”,原本是为了保护肝脏,但一旦刺激反复,修复变成了破坏。
如不及时干预,肝纤维化将逐步演变为肝硬化。一项发表于2021年《中华肝脏病杂志》的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十年内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高达15%-20%。若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这一风险还会上升。
更令人警惕的是,肝癌的发生并不总是建立在肝硬化基础上。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约有10%-15%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NAFLD-HCC)患者并未经历典型肝硬化阶段,直接在肝纤维化基础上发生癌变。这也让临床对“纤维化阶段”的关注不断加强。
治疗上,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纤维化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主要依靠生活方式干预与基础疾病控制。减少肝脏脂肪沉积是关键,减重5%-7%可明显改善脂肪肝,超过10%可逆转部分纤维化。但值得强调的是,不能盲目节食或剧烈运动,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药物方面,二甲双胍、维生素E、普诺洛尔等在部分人群中可改善代谢环境或减轻肝脏压力,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使用。2023年《肝纤维化管理共识意见》指出,针对纤维化阶段的个体化干预是未来的重点方向,临床上正在开展多项新药试验。
预后方面,若能在早期发现并干预,肝纤维化具备一定的可逆性。但如果拖延不治,进入硬化阶段,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且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包括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甚至肝性脑病。
很多患者误以为“无症状就等于没问题”,这是极大的误区。肝脏是一个能忍耐90%损伤还不发出警报的器官,等到真正出问题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这也是为什么我在门诊反复强调,有一个症状就该查。
除了右上腹不适合持续性疲倦,若出现皮肤瘙痒、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非特异表现,也应引起重视,这些都可能是肝功能受损的间接信号。切莫等到黄疸、腹水才慌忙就医,那时候,往往已是中晚期。
从医生角度讲,我最希望患者能做到的是:定期体检基础肝功能+肝脏弹性检查,尤其是那些合并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的人群。相比于肝穿刺,这类检查简单、无创、价格可控,是发现早期肝纤维化的“金钥匙”。
回头看,脂肪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悄悄爬上了纤维化的轨道。从沉默的脂肪沉积,到活跃的炎症破坏,再到结构性改变,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身体的两个小信号,其实是肝脏在向你求救。及时听懂它的语言,才有机会逆转未来。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2年更新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6):429-446[2]王贵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5):357-362[3]陈敏山.肝纤维化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39(3):481-489
来源:义哥带你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