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文艺问题始终关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认为,借助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媒介与新技术,大众文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人文领域学者应积极回应时代变革催生的多种文艺问题。要紧跟时代、把握脉络
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4月12日,“新大众文艺:时代脉搏与文艺新变”研讨会在沪举行。
大众文艺问题始终关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认为,借助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媒介与新技术,大众文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人文领域学者应积极回应时代变革催生的多种文艺问题。要紧跟时代、把握脉络、紧扣需求,以开放心态应对技术变革。作为学者,更应深耕新时代文艺实践前沿,以扎实研究探索批评与创作路径,携手构建浸润社会主义数字文明、兼具中国气派与世界视野的文艺新生态。
“我们肩负着探索新大众文艺实践的重任。”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看来,新大众文艺是技术变革与文艺实践深化的产物,更贴近大众生活与情感结构,亟须在人民性与商业性之间实现良性平衡。他认为,应在吸纳新技术、保持鲜活形态的同时,借鉴经典文艺经验实现精品化表达。他以上海作为文艺重镇的历史积淀为例,倡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坚守文艺底线,助力新大众文艺构建多样化、大众化的未来生态,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滋养。
新时代,随着技术革新与媒介传播方式的持续演进,文艺生产机制与艺术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与调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短视频、脱口秀等一大批具有鲜明人民性特征的新文艺形态不断涌现,并在满足人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应进一步激发人民大众的创新创造活力与热情,引导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现实关切与时代经验,以真实、质朴的视角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让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生活的精神镜像。
人工智能正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大语言模型与自然语言的结合,直接推动了文艺生产的变革,使文学中的自然语言表达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未来的文艺生态将呈现出个体生物性创作与机器辅助创作并存的格局。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技术赋能下大众文艺主体地位的历史性回归。
会议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