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2—13日,“《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阳明学的本体论重构、工夫论实践、学派历史演变及传统阳明学的现代哲学重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呈现了当代阳明学从经典诠释到现代转型的多维度探索。
本报讯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陈萌萌)4月12—13日,“《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阳明学的本体论重构、工夫论实践、学派历史演变及传统阳明学的现代哲学重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呈现了当代阳明学从经典诠释到现代转型的多维度探索。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子研究所所长曾振宇认为,阳明学不仅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难点”,更是中国哲学回应现代性问题的关键思想资源。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需通过跨学科对话实现创造性转化,尤其应关注其与现象学、心理学、生态哲学等领域的互动,重点探讨心学如何参与构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现代伦理秩序。
心与理的关系是阳明学和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中山大学副教授段重阳从世界起源的建构意义上分析,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理想中的三代之治,标志着超越性的天理在人间(气化)的完满实现,因此成为历史哲学之开端的原初事件。圣人之心以万物为体,一方面,获得了对超越之天理的把握,从而有了天理显现于人间的原初事件;另一方面,万物一体之心在“三代”之后发用为不同之事,于是“事”经由“心”得以理解,“心”也借由“事”而发现自身。
南开大学青年学者单虹泽注意到,目前学界对于“阳明学”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在使用上同样缺乏相应自觉。“阳明学”这一概念经历了从特指王阳明本人思想到涵盖东亚多元诠释的扩展,其内涵经由明清学术史而逐渐泛化。因此,他提出,将传统“阳明学”建构为现代“阳明哲学”具有必要性。
有学者认为,当代阳明学在文献整理和文本考据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阳明后学思想构成立体化的阳明学派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心性论或工夫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因而,如何让传统的人文学科既能保持一技之长,又能积极展开彼此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与互动,值得引起充分关注。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洪卫看来,青年学者的跨学科参与展现了阳明学的开放性。阳明学思想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向其他领域开放。从未来展望的角度看,阳明学研究还有拓展的余地。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陈晨捷表示,近年来,阳明学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既源于学术界对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也关乎当代社会对心性修养与实践智慧的迫切需求,其思想资源对诸多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学刊》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主办。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