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体系改革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9:11 1

摘要:4月11—13日,“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山东省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鲁东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智慧。

本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董治刚

4月11—13日,“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山东省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鲁东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智慧。

朝向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模式。

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看来,教育强国包括学术强国和技能强国双重内涵。他表示,我国具有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的制度优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将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纳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各省市应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教育强省规划,形成系统性推进策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建议,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资金利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发挥教育基础性作用,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

高书国认为,中国凭借深厚的教育思想底蕴和制度优势,正在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作为“世界教育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通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彰显了世界价值。

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高书国表示,我国已成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标准制度、教育质量制度和学校办学制度,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了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要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高等教育普及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教育年限差距。突破科技创新瓶颈,发挥体制优势。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问题。他认为,结构失衡不仅体现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等层次之间,更突出表现为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趋同现象,即高校发展目标、培养规格与办学模式缺乏差异性。他建议,高校要根据各自的办学层次、类型、定位、办学基础、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发展阶段,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策略与任务分工,建设目标清晰、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建华表示,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学术职业发展应聚焦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创新领域,避免与人工智能展开竞争。他建议,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各类科学大模型赋能知识、理论与方法创新。在科研范式上,将智能化科研作为新范式,从单一的人类智能转向“人工智能+人类智能”的混合系统。平衡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中的角色。

以科学评价体系牵引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与人才培养的实效。构建科学、多维的教育评价机制,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改革方向,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刘宝存表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需着力建设健康的基础教育生态。应将立德树人确立为评价教育成效的基本标准,扭转中小学“重分数、轻发展”的片面办学理念,引导学校回归教育本质。构建涵盖知识、技能与能力等多维指标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引领作用,打破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功利化标准,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引入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创新模式,增强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

王建华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量化评价模式已显局限,“以质量第一代替数量至上”是必然趋势。考虑到学术工作的特殊性,应摒弃过度简单化的量化标准,转向构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学术评价体系,以生产“更好”的知识为导向,而非单纯追求“更多”的论文数量。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薄存旭进一步建议,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涵盖道德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等指标,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结合大数据动态监测教育质量。他强调,应扩大社会参与度,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吸纳家长、社区、企业等多方意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综合评价机制。

刘振天也提出,应推进学生评价多元化。他认为,应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积极推进综合评价,尤其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先进的评价工具与手段,提升评价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精准选才、育才、用才提供科学支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会议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鲁东大学承办。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