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外让人头疼的入侵物种,到了中国居然成了咸菜,快被吃光了。洋姜也叫鬼子姜,在欧洲疯狂泛滥,欧盟每年砸10亿欧元都治不住,可在中国野外都快找不到了,大家直呼不够吃。为什么同一个物种命运差这么多?
在国外让人头疼的入侵物种,到了中国居然成了咸菜,快被吃光了。洋姜也叫鬼子姜,在欧洲疯狂泛滥,欧盟每年砸10亿欧元都治不住,可在中国野外都快找不到了,大家直呼不够吃。为什么同一个物种命运差这么多?
洋姜学名叫菊芋,原产北美洲,能长到1到3米高,不挑土壤,路边、田边、废墟都能活。它生命力超强,几乎不用管,既是优点,也是后来泛滥的祸根。17世纪欧洲人把它当观赏植物种进花园,没想到这朵花后来竟成了生态灾难的开端。它繁殖力惊人,适应性强,一旦扎根就很难清除,这为后来的泛滥埋下了伏笔。
洋姜为什么在欧洲泛滥成灾让人束手无策?它一引入就展现出惊人的侵略性,耐寒、耐旱、耐贫瘠,一株根系能蔓延500平方米,块茎还能分裂出50多个。更麻烦的是种子靠风雨传播,植株能长到2米多高,挡住阳光,其他植物根本活不了。
欧洲每年花10亿欧元治理,因为不治理代价更大。它不仅破坏植物多样性,还像钻头一样破坏地下管道和地基。就算清除了地面植株,只要土里留一小块块茎,来年它又卷土重来。这种超强生命力让洋姜在欧洲成了几乎无法根除的生态难题。它的存在不仅让科学家头疼,也让普通民众深受其害。
同样是外来物种,为什么洋姜在中国快绝种了?关键是我们找到了它的用处。在欧洲洋姜被当成观赏植物没人想吃,它有股辣味,和黄油、奶酪、烤肉搭一起味道怪怪的。但在中国洋姜引进就是为了填饱肚子,缺粮年代它的块茎腌成咸菜是不少家庭的救命粮,茎还能当饲料省下养殖成本。而且它营养高、根深,还能防沙固土。
虽然欧洲也能用它做饲料酿酒,但他们更习惯用大麦。所以泛滥的洋姜让欧洲人痛苦,中国人却盼着家门口种满。这对比说明一个物种会不会泛滥不光看它自己,更看人会不会用。人类的态度和智慧才是决定物种命运的关键。
来源:奇记先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