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热点 | 近期民航热点话题透视:付费选座、备降风波与充电宝起火引关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08:55 9

摘要:当下,航空出行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航领域的敏感事件不仅会影响航空公司的品牌形象,更折射出民航业在服务、安全和沟通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问题。蛙眼舆情对此类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掌握相关动态。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此类热门事件包括一些航空公司“付费选座

刘道勋

当下,航空出行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航领域的敏感事件不仅会影响航空公司的品牌形象,更折射出民航业在服务、安全和沟通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问题。蛙眼舆情对此类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掌握相关动态。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此类热门事件包括一些航空公司“付费选座”模式受质疑;乘客向海航工作人员下跪求关照;厦门航空一航班因充电宝起火延误。

一些航空公司“付费选座”模式受质疑

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乘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锁”,让乘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锁”。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病的“付费选座”业务俨然成了“行业惯例”。9月1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提及乘客反映中国国航吃相难看,乘客王女士买大阪至北京航班票,线上值机可选座位少且大多付费,王先生也遇类似情况。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自9月16日至9月18日16时,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1600余条。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信息分布占比(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图自新华社

点评:梳理发现,针对“付费选座”,众多乘客认为增加了出行的经济负担且选择权受限,信息不透明,已成为航空公司逐利工具,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乘客向海航工作人员下跪求关照

2025年9月9日,海南航空一航班因北京暴雨天气备降太原机场。机上一名乘客因第二天需要在北京进行手术,情绪激动之下向工作人员下跪,恳求尽快安排前往北京。这一场景被其他乘客拍摄并上传网络,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海航后续为36名急客协调了包车送往北京,并安排了退票和住宿服务。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自9月9日至9月17日,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7500余条。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图自齐鲁壹点·果然视频

点评:此事件中,乘客陷入“信息黑洞”,乘客反映备降后未及时获知具体原因、后续安排及机长资质信息,如机长先英文后中文的广播顺序引发“不专业”质疑。工作人员权限有限,无法立即回应特殊需求,这种“不知道+没回应”的情况极易导致乘客心态崩溃。

厦门航空一航班因充电宝起火延误

2025年8月28日,厦门航空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发生乘客充电宝冒烟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次日,厦航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表示机组人员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事件未对飞机造成损伤,航班随后正常起飞并顺利抵达南京。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至9月4日,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1万条。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厦门航空官微回应

图自齐鲁壹点·果然视频

点评:此次起火事件虽未造成重大事故,但厦航未回应充电宝是否有3C认证的细节引发了质疑。随着新规的出台,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的安全风险、监管政策的执行效果、航空公司的应急管理能力,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共性分析:

三起事件虽然具体情节不同,但它们都触及了乘客的核心关切,也暴露出民航领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值得行业从业人员深入反思和高度重视。

一、场景代入感强,易引发舆论共鸣

付费选座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备降下跪事件反映了紧急情况下乘客需求保障机制缺失,充电宝起火事件则触及了航空安全这一最敏感的领域。任何一名乘客都有可能碰到上述三种情况,进而产生“换做是我”的代入感,致使舆论热度升温。

二、信息不透明问题突出

梳理发现,很多乘客留言显示只有在购买机票后才知道需额外付费选座;备降事件中,乘客长时间不清楚迫降的具体原因及补救措施;虽然民航局有明确规定,但许多乘客并不完全了解充电宝的安全风险和携带规定,航空公司的安全宣传和提醒不足。

三、回应存在滞后风险

付费选座一事,涉及航空公司未对相关情况做出回应;备降下跪事件发生多日后,海航方面才做出回应,错失主动作为机会;厦航方面通报中未提及起火充电宝是否有3C标识。综合来看,回应滞后或模糊易被解读为“漠视乘客”,加剧信任危机。反之,主动担责、透明沟通可转化为品牌修复契机。

应对策略:

一、优化服务设计与规则透明化

航空公司应明确“基础服务”边界,对增值服务实行“明码标价+动态调整”,提升乘客接受度。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权威媒体等多渠道强化充电宝等安全规则宣传,增强乘客安全意识。

二、完善沟通与应急机制

航空公司可针对航班延误等常见问题,推行“专人负责制”,避免信源杂乱或前后不一致混淆实情。同时进一步加强一线员工沟通技巧、应急处理培训,避免矛盾升级。同时建立航空公司、机场、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协同处置效率。

三、优化监管措施,提升治理效能

针对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航主管部门可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付费选座”定价指导原则,避免恶性竞争;同时也应进一步细化航空服务中的消费者权益条款(如退改签规则等),明确航空公司义务与责任边界。

相信通过服务优化、沟通升级、完善安全管理,可以形成乘客信任与民航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蛙眼舆情分析师 刘道勋)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