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思杜生于1921年。青少年时期,胡适任驻美大使,哥哥胡祖望也赴美读书,胡思杜则随母亲江冬秀在上海生活。江冬秀痴迷麻将,对孩子教育疏忽,加上家境优渥,胡思杜逐渐游手好闲,结交不良朋友。1940年,友人提醒胡适关注胡思杜的不良习气,于是1941年,胡适将胡思杜接
这是胡适的次子胡思杜的照片。
胡思杜生于1921年。青少年时期,胡适任驻美大使,哥哥胡祖望也赴美读书,胡思杜则随母亲江冬秀在上海生活。江冬秀痴迷麻将,对孩子教育疏忽,加上家境优渥,胡思杜逐渐游手好闲,结交不良朋友。1940年,友人提醒胡适关注胡思杜的不良习气,于是1941年,胡适将胡思杜接到美国念大学。然而,胡思杜无心学习,两度入学均未毕业,胡适无奈于1948年将其接回国内。
当时,胡适声望很高,国内多所大学欲聘胡思杜任职,山东大学甚至邀请其担任历史系教授、副主任,但胡适均以“学业未成”为由拒绝,仅安排他在北大图书馆做普通职员,这引发了胡思杜的强烈不满。
一般史料记载,1948年12月,北平被围,蒋介石电令胡适撤往南京,胡思杜却因对父亲的不满及中共地下党的影响,坚持留在北平。胡适无奈,留下一箱财物和大量珍贵书籍后飞往南京。北平解放后,胡思杜未获重视,被分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参加学习”。为表“进步”,他主动上交财物,捐献了胡适留下的108大箱书籍。
而在胡适给Prescott W. Townsend的信中却说:“我与我的太太于1948年12月共军围城的第二天离开北平。思杜自愿要求留下,为我打包我四散在家中的书。当他装好书,存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时,他已经很难出来了。从此他就一直待在北平。”
也就是说,胡思杜本来是留下给父亲收集散落的书籍的,但是由于形势预判错误,滞留在了北京。胡适的信给这件事提供了另一面。
1949年9月,胡思杜发表《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疯狂攻击胡适,称其为“美帝国主义走狗”“文化汉奸”等。这篇文章如平地惊雷,很快便引起了轰动。海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了此事,而胡适自然也看到了这些。他没想到自己疼爱多年的儿子会这样说自己,还如此决绝地要和自己断绝往来,一时间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况且这篇文章影响巨大,这也让他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十分尴尬。但当胡适冷静下来后他又觉得,这不会是胡思杜的真心话,这一定是儿子为了自保不得不做的表态。他很平静地将这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来,并贴进了自己的日记中。或许这也是一位老父亲对儿子最深挚的感情吧。
胡思杜此举获得赞赏,他得以在结业后任唐山铁道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副教授。
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胡思杜认为“为党作出新贡献”的机会来了,于是写文章提出教学改革建议。然而,一家大报却将其歪曲报道,指责他“妄图夺取学校领导权”。胡思杜随后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多次被批斗,最终被抓走不知下落。1957年9月21日,胡思杜“畏罪自杀”。堂兄胡思孟只得草草埋葬了他。
没有妻子孩子相守,没有父母亲人相伴,胡思杜就以这样的方式孤独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坟,不知感受了多少肃杀的秋雨,也终究是无人问津。
1980年11月,胡思杜死亡23年后,才被“平反”。
来源:历史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