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昇:人物传记是时代史的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8:15 1

摘要:不知不觉,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七年了。其间多次重印、改版,也不断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分享读后的所思所想,希望我多写几本人物传记,甚至开出他们想读到的人物名单,让我感受到读者的热情和对于历史的热爱。

新版后记

不知不觉,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七年了。其间多次重印、改版,也不断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分享读后的所思所想,希望我多写几本人物传记,甚至开出他们想读到的人物名单,让我感受到读者的热情和对于历史的热爱。

人物研究一直是历史研究的中心。有读者来信讨论是英雄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英雄难道不是人民的一员吗?这两者无法割裂,有怎样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就会培育出怎样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代表着其背后群体的想法和利益。所代表的群体或大或小,所做的事业与时代的脉搏和社会演进的趋势或吻合或背离,各种角色都是社会的产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人物,既有社会的共性,也有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而且,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人物实际上是对于特定时代的典型性剖析,比一般性人物的探讨要有更广阔的意义和价值,给人更加深刻的反思和启发。因此,人物传记是时代史的纲,纲举目张。没有英雄就没有时代的特色,没有芸芸大众就没有滔滔洪流。

当年的想法至今未变,甚至更加坚持。所以,我一直将隋文帝置于当时当地的场景中理解,他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面对各种问题时如何思考与应对,所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行动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都左右着历史的进程。

如何给隋朝做历史定位,一直是史家争论的问题。有人将它作为南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有人将它作为隋唐时代的开端。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东汉崩溃之后,中国就没能真正统一。如果东汉灭亡是社会矛盾激化所致,那么不成功的西晋的短期统一更加剧了民族斗争的因素,让中国深陷各种矛盾的旋涡之中,政权崩溃,南北分裂,东西对峙,坞壁林立,中外文化激烈碰撞,莫衷一是。隋朝结束了如此深刻的分裂局面,不但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创建了崭新的政权体制,试图重建以儒学为基础的国家意识形态,短短三十余年,所做的事业之多,罕有匹敌。因此,将隋朝视作开启新时代的首个统一王朝,颇有道理。

另一方面,隋朝的统一非常短暂,从平陈算起也就二十八年,旋告灭亡,并没有把中国真正统一起来,因此,把隋朝归为南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亦能成立。

这两个方面,反映的正是中国从长期分裂迈向统一的艰巨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隋朝以及隋文帝的两重性。隋文帝带着过去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努力开拓新的时代。其实每一个人不都是这样吗?所以,以成败论事,以善恶取人,充满偏执与幼稚。希望从历史中获得启发,首先要摘掉动辄价值评判的有色眼镜。能不能从历史汲取养分,表现为其人及其民族、国家的成熟度。反复重蹈历史覆辙,皆因为不愿深刻反思而听任一时冲动,自命不凡,坚信自己具备空前绝后的能力。

旧的时代是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一生中或隐或现地持续发生影响。隋唐两朝皇帝都出自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哪怕不真实,但他们都坚称不易。隋朝自称出自弘农杨氏,唐朝则称来自陇西李氏,无不是那个时代令人钦羡的名门,体现出隋唐两朝的文化自负。尤其是隋朝,从胡族政权的环境中,高举起恢复汉魏之旧的旗帜,重新确立汉文化的正统,以统合中外各种文化,凝聚各族为一体。有鉴于此,本次修订恢复了以前为节省篇幅而删去的弘农杨氏源流考证,为理解隋文帝提供家世的脉络。隋文帝不同于南北朝众多统治者之处,首先在于他思考的中国统一不只是军事的问题。武力只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只有文化才能凝聚人心,缔造新的制度,促成社会的发展。不能在文化上引领时代,用法律和制度奠定公正,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统一就不可持续。隋文帝和隋炀帝懂得这个道理,沿着这个方向有所建树,但在方方面面操之过急,不惜民力,甚至走向反面。唐太宗吸取隋朝的教训,祛其暴虐,承其善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唐王朝终于实现长期的统一和繁荣。历史在前仆后继中推演,跌宕起伏,一帆风顺从来都是自欺欺人的泡影。所以,苛责失败者,不如自揭创伤,铭记教训。

隋朝另一个不同以往之处,是它突如其来的强大。中国历史上通过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因内部矛盾重重而孱弱难振,只有隋朝出人意料,十分强大,内政外交,体制变革,无不雷厉风行。隋文帝发动宫廷政变,权贵不服,一时三方起兵,席卷半天下。隋文帝毫不退缩,强行镇压。同时挑战虎视中原的突厥,置新政权于生死存亡之境地。如果说三方反叛是被动的,那么对抗突厥则为主动,为了让新建立的隋朝摆脱腹背受敌的境地。开皇初年对于突厥的这场大规模战争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特别是抵抗外来入侵具有正义性,能够极大地激发民众洗雪耻辱的感情。隋文帝希望以此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推动众多变革,一举摆脱政变王朝的孱弱宿命。隋文帝谋算缜密,并且取得了成功。从内政因素的全新角度重新审视隋朝对于突厥的战争,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隋文帝的政治性格,让这场一直困惑着研究者的战争获得合理解释。

中国帝制时代的皇帝如过江之鲫,能够在历史上留下鲜明个性印记,甚至能够推动历史向着富裕民生、繁荣社会的方向开拓进取的皇帝寥寥无几。隋文帝是其中一位,尽管他个性偏狭导致晚年政策偏离自己设定的轨道,但在主观上一直积极有为。最被误解的恐怕是他的继承人隋炀帝,同样胸怀大志,奋力向前。他们父子共同的致命缺陷在于过度迷信和独裁专断,操之过急,所作所为即使合理,因为大大突破社会民众的承受能力,都变成了空前的灾难。历史中绝大多数失败的皇帝是因荒淫无度,隋炀帝却因脱离实际的高歌猛进而祸国殃民。后人竟然按照末代皇帝的模子把他描写成绝代淫君,把作者的欲念灌注其中传播得眉飞色舞。塑造完成了,历史消失了,只剩下失智的自愚。所以,历史必须追求真相,先还原当时的各种条件再去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批判。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不容易定位;两代皇帝性格充满矛盾,不易把握,却给人颇多启发。我们必须将其放在所处的特定时代,以及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深入其中、超然其外、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年轻时初接《隋文帝传》稿约,给自己确定了上述写作思路,在理解中谨慎落笔,举步维艰。将近三十年过去了,初心未改,沿袭旧章,时有感悟,添砖加瓦,希望展现出更加丰满多姿的人物形态。洞彻关键人物,便开启了理解那个时代的门扉。

人生财富只有时间,珍惜时间就是只写自己真实领悟到的世界,对自己、对读者尽职尽责。因为感悟甚少,所以写作很慢,每一部作品都不知道何日能够完成,也就不敢去出版社讨没趣。十余年前,在学术会议中认识了三联书店的编辑,竟得垂青,愿意等待我的书稿在云间雾里,进而认识到三联书店的一丝不苟和追求完善的真诚,我就开始把自己的书稿渐渐地集中到三联书店,虽蒙不弃,却常常自惭滥竽充数,感谢三联书店,感谢众多读者长年的鼓励和鞭策。

作者于悟证堂一掬书房

二〇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编辑推荐

★畅销二十余年的帝王传记重磅再版,作者增订万余字,展现隋朝奠基人杨坚开拓进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五胡入华到开皇之治,隋文帝如何结束近三百年的动乱?

本书是古代帝王传记中的上乘之作,畅销二十余年。作者依托《资治通鉴》与“八书”等基本史料,辅以墓志、佛教文献,系统考订了隋文帝的生平,亦对隋文帝的功过得失与历史地位做出了公允的评判。此次修订再版,恢复初版因节省篇幅被删去的弘农杨氏源流考证,为读者理解隋文帝理清了家室方面的脉络。

★关陇军事集团大起底,盘踞中国五百余年,他们如何孕育出隋王朝。

从揭竿而起的武川豪杰到府兵制创立后的八柱国,关陇军事集团在北朝至隋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书中详细剖析了这一军事力量权力结构的演变,以及如何通过联姻、合作等方式巩固集团内部势力,揭示门阀政治兴衰、民族融合的深层逻辑,透视中国从统一迈向分裂的深层历史肌理,为读者深入理解中古中国政权更迭与制度构建梳理出一条核心线索。

★窥见帝王心术背后的人性温情,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信徒的隋文帝到底是怎样的?

作者将传主刻画得栩栩如生,并未开启上帝视角,而是置身于历史中,既展现了隋文帝君临天下的一面,又细致描摹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书中对隋文帝与独孤伽罗“誓无异生之子”的婚姻细节、对子女教育的严厉与期许,以及晚年在佛教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描写,让这位帝王的形象更加丰满,诠释了历史学研究中的“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

★考据扎实,论述严谨的隋唐史研究之作,打破人们对隋朝的刻板印象,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作者在系统梳理隋文帝生平的同时,也为读者抛砖引玉,对隋唐史的诸多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论述过程中不忘介绍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关陇军事集团的特点与建立过程,府兵制改革在北周立国中发挥的作用,隋王朝如何对周边诸民族诸国施加影响,中古中国建立东亚秩序的过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阅貌等重要政治经济制度的创立等。这也使本书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历史人物传记,兼备普及性、学术性与前沿性,为历史爱好者们全面了解隋唐文明打开了一扇窗。

★四色印刷,精选80幅图片,带领读者走进隋唐盛世。

本书图文并茂,版式疏朗,内文选用特种纸四色印刷,根据行文内容辅以人物关系图、历史地图、隋唐文物图片、风景名胜图,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作为一代强盛王朝的奠基者,隋文帝以其积极有为与开拓进取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却鲜有人为他单独著书立传。

本书展现了隋文帝杨坚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在考辨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隋文帝从心怀壮志的贵族少年成长为刚毅果决的政治领袖的完整人生轨迹。隋文帝在人生的前后阶段作风截然不同,光辉和黯淡都十分鲜明。壮年的他开设科举、创立三省六部制、开凿大运河、御侮安邦,让强大的隋王朝立于东亚之巅;而晚年的他迷信佛教、猜忌凶狠、淡漠亲情、滥杀无辜,将专制统治推向顶峰,最终凄楚病逝。

作者并没有苛责隋文帝,而是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中审视。隋文帝的一生可以看作隋王朝的缩影,隋朝以及隋文帝的两重性体现了中国从长期分裂迈向统一的复杂性。这一论断引导读者理解门阀政治兴衰、民族融合的深层逻辑,更为解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大一统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作者简介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原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出版《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盛唐的背影》《苍茫隋唐路》《正仓院》《盛唐格局》《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巅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

目 录

第一章艰难时世

第一节五胡入华

第二节断裂的社会

第三节道德沦丧与离心意识

第二章家世疑云

第一节“那罗延”的诞生

第二节弘农杨氏

第三节武川英豪

第三章 多事之秋

第一节 初入仕途

第二节 “两姑之间难为妇”

第三节 崭露头角

第四节 危险的国丈

第四章 政变建隋

第一节 变起萧墙

第二节 控制京师

第三节 平定三方

第四节 禅让

第五章 除旧布新

第一节 启运开皇

第二节 确立三省六部制

第三节 制定律令礼制

第四节 构建大兴新都

第五节 厘定地方行政制度

第六章 御侮安邦

第一节 塞上风云

第二节 冲破包围

第三节 战略转折

第四节构建中的世界性帝国

第七章 开皇之治

第一节 勤劳思政

第二节 孝治天下

第三节 继续均田

第四节 整治乡村 

第五节 强化财经制度

第六节 增进国力

第八章 君臣之间

第一节 用人政策

第二节 组建新的领导核心

第三节 穿越潜流暗礁 

第四节 扬清激浊

第五节 监察防范

第九章 统一大业

第一节 平陈谋略

第二节 直下金陵 

第三节 再平江南

第四节 迈向世界

第十章 偃武修文

第一节 寓兵于民 

第二节 崇文兴教 

第三节 铨选改制 

第四节 功成修乐

第十一章 太平志逸

第一节 修仁寿宫 

第二节 醉心宗教 

第三节 文化统治 

第四节 政情异动 

第十二章 家族纷争

第一节 独孤皇后 

第二节 废黜二王

第三节 改立太子 

第十三章 苍凉晚景

第一节 企盼“仁寿” 

第二节 大鹏折翼

第三节 凄楚病逝

隋文帝年表 

主要引用论著目录 

余言 

新版后记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