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广大群众,提振了民心士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07:50 1

摘要:全国抗战开始前后,对于全国抗战的进程及前途,国内舆论中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相当盛行。毛泽东结合中外战争,尤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发表了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抗战三阶段的发展规律,准确地描绘

全国抗战开始前后,对于全国抗战的进程及前途,国内舆论中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相当盛行。毛泽东结合中外战争,尤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发表了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抗战三阶段的发展规律,准确地描绘出持久战的大体轮廓,预测了日本必败。《论持久战》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弱国战胜强国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著作。

在世界军事学术领域里,有10部被公认的改变人类历史的军事名著,其中有两部中国著作,一部是《孙子兵法》,一部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后,采取速战速决战略。七月底,占领北平、天津,随即组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华北方面军,向华北增兵30万,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并占领上海。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屠杀了30多万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日本侵略者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大小战役,歼灭日军25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伤亡104万余人的重大牺牲,仍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致使大半个中国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一时间,国民党营垒中亡国论甚嚣尘上。以副总裁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在一次广播讲话中散布:“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我们牺牲完了,我们抵抗之目的也达到了。”

1938年4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胜利。一时的胜利冲昏了许多人的头脑,让人产生了盲目的乐观情绪。速胜论开始泛滥,认为徐州战役应该是“准决战”,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战争就可以解决。面对复杂的战争局势,人们对抗日战争的战略和前景的判断莫衷一是。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窖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这里是延安城西南的凤凰山脚下。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居住在这座窑洞中。1938年5月,毛泽东以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无比敏锐的洞察力在这里思考,撰写着一部论述抗日战争路线、方针、战略战术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一点点东西。五天以后,写满了显示毛泽东桀骜不驯性格特点的草体字的稿纸已有一大摞。而毛泽东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第七天,毛泽东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到了第八天,他突然感到头痛,一阵晕厥。医生赶来给他诊断后,他继续写作。到了第九天,终于完成了这篇5万字的论文。这些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时的细节,是美国学者特里尔根据当时毛泽东身边的一名警卫员的亲眼所见记录的。后来,特里尔将这些情景写进了《毛泽东传》。

毛主席亲笔手书:论持久战

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

毛主席著作单行本《论持久战》

我们知道这个抗战,这就是全国抗战。我们所说的抗战是从1937年到苏联参战这段抗战。毛泽东所坚决主张的抗战呢,是在一种敌强我弱这样一种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说当时的话呢,国内就是大家都知道有两种很极端的理论。一种就是认为日军力量强大,我们会被灭亡,这就是那种亡国论。还有一种认为呢,尤其是台儿庄会战之后,好像有人认为这次会战就可以决定中日战略的胜负,又冒出了一种速胜论。毛泽东的持久战呢,既不同于速胜论,也不同于亡国论,而是提出要通过抗日战争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主要通过战略上的持久战,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这说明了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一书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国,程思远在《政坛回忆》一书中说:“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这本书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白崇禧甚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把这本书有关精神,向蒋介石做了转达,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恩来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照亮抗战征程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廓清了迷雾,拔发正了航向,坚定了信心决心。该著作一问世,迅即在国内外引发轰动,多次刊印,广为传播。

来源:聂国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