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商业变阵:德基登顶,华润能打,太古稳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6 07:50 2

摘要:过去五年,高端商业走出了一条急峰急谷的波动曲线。与之相呼应,国人奢侈品消费额度勾勒出一条“M型曲线”,心态和情绪的变化则经历了四连环:恐慌性冰点——报复性升温——两极分化——不确定性回落。

稳住奢牌,熬过周期

“抗打之王”高档商业,也没那么抗打了,步入到大震荡式调整期。

过去五年,高端商业走出了一条急峰急谷的波动曲线。与之相呼应,国人奢侈品消费额度勾勒出一条“M型曲线”,心态和情绪的变化则经历了四连环:恐慌性冰点——报复性升温——两极分化——不确定性回落。

紧跟这种变化,高端商业的“生长图谱”生变。2020~2024年,新增高端商业体不再一味偏爱传统的华东地区,而是明显向华中、商业二线城市城市转移,积极试探非核心城区的未成熟商圈。

在这场由东部向中部的“大转移”中,港资巨头(太古、恒隆、九龙仓集团、新鸿基)、内资连锁大咖(华润万象生活、SKP、银泰)、内资区域王者(德基、武商丹尼斯、荔星),三派玩家谋生战术分化。它们凭借各自的资源禀赋、战术谋略,大刀阔斧进行品牌焕新,锁住安身立命之本。

商业项目档次评测说明(上下滑动可见):

定义:

项目档次,是项目内高客单品牌数量集中度的综合评价等级,主要是基于购物中心内各类消

费档次的品牌和业态的分布情况进行测算。项目档次越高,反映项目高客单价的品牌规模越

大,在项目经营良好的情况下,也反映其客群消费能力越高。

运算:

结合项目内已开业奢侈品牌数量、比例,各档次品牌数量、比例,各业态平均客单等指标,综合运算输出各项目消费档次

指数,并根据项目档次指数分布情况,将全国已开业购物中心/独立百货(品牌数量>=10)划分为四个档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高档、中高档、中档、大众。

01 高端消费五年“情绪曲线”

据赢商大数据监测,目前全国已开业存量高档商业项目(含购物中心和独立百货,不含奥莱商业)共78座。其中,2020~2024的五年间,累计新开13座。

13座高档商业,商业体量共计190.16万㎡。单个项目体量划分为三档:

10~20万㎡是主力区间,占比38.5%:上海前滩太古里12万㎡、贵阳荔星中心12万㎡、兰州万象城16万㎡、成都SKP 16.2万㎡、武汉恒隆广场17.7万㎡。

10万㎡及以下,略超三成:南京IFC 10万㎡、合肥银泰中心二期6万㎡、北京DT51 8.15万㎡、福州万象城9.08㎡。

大于等于20㎡,也有23%:武汉SKP 20万㎡、南昌武商MALL 22.93万㎡、海口cdf国际免税城28.5万㎡。

01 高档商业五年抗逆测试

2020年,高档商业黄金十年的爆发期(2010~2019年),骤然画上句号,全年没有高档商业入市。因疫情停摆的人潮,让武汉恒隆广场、宁波阪急百货、上海前滩太古里们,或被动工期延误,或战略性观望,纷纷延期开业。

2021~2022年,社会在探索中谨慎恢复秩序,加上恒隆、太古等品牌高档商场表现出超强抗逆性,原本延期的高档项目次第开业。两年间一共入市6个高档商业项目。

连续三年扛住“抗逆性测试”,2023年高档商业活跃度达到顶峰,5个项目开业,贡献了69.28万㎡商业面积。

然而2024年又回落,当年恒隆、太古、九龙仓、新鸿基财务基本盘虽企稳,但都录得不同程度的跌幅,且重奢场明显疲软。

融入到40年的时间框架可见,过去五年高档商业开业数量曲线,与2004~2010年的谨慎升温期极其相似。这或许可以说明,尽管媒体关注和社交传播持续推高奢侈品消费的舆论热度,但实际上国人在高端消费心态整体相当谨慎。

02 高端消费“M型情绪曲线”

国内高档商业入市的波动曲线中,暗含一条奢侈品消费的M型“情绪曲线”——贝恩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有三次波谷,两次波峰,呈现M字型。

2020~2021年:报复增长,消费回流遇上“免税大年”

从高端商业“0新增”的2020年起,国内高端消费连续两年逆势爆发性增长。

宏观数据热血沸腾。贝恩《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势不可挡》指出,当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萎缩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在4月之后开始回暖,全年综合逆势上扬48%,达到3460亿元。次年,中国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继续“狂飙”,达到4710亿元。

这场短时“瞬爆”反应,是由四个原因叠加完成的。

其一,悦己与保值心态。当时国人普遍认为,疫情的影响是暂时性、阶段性的。奢侈品消费悦己需求未被抑制,同时保值投资需求上升。

其二,消费“爆炸性”回流。原本分散于港澳以及境外的奢侈品消费需求,70%~75%在短时间内集中回流国内,形成爆发性增长。

其三,代际人群变迁节点。千禧一代与Z世代消费群体扩大、购买力提升都正好达到临界点。‌

其四,海南免税购物与电商渠道支持。海南免税购物经过10几年的发展,在出境受阻及免税新政助推下,于2020年行至峰值,当年前十个月免税购物金额同比飙升98%至210亿元。

次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海南9家免税店卖了16亿元。中国中免年度营业总收入676.69亿元,同比增长28.65%;净利润95.92亿元,同比增长56.23%。

诱人的热钱,掀起海南免税大战。专业玩家队伍里,中免不再一家独大,海免、海控、海旅、中服开出新店;外来者阵营,王府井、太古来势汹汹。

与此同时,贝恩报告显示,奢侈品销售额的线上渗透率从2019年的13%左右增至2020年的23%,整体线上渠道销售额增长约150%。LV、COACH、Burberry、Bottega Veneta、Miumiu等品牌,急忙放下高冷,开启花式“云自救”:入驻电商、直播卖货、线上小游戏、直播对谈。

图源:小红书@前滩太古里

2022年:中产疲软,“地摊经济”风头盖过奢侈品

2022年,商场客流剧烈波动。高端消费需求经过两年的释放,开始阶段性饱和甚至收缩。

贝恩《202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在2022年同比下滑10%,自2017年连续五年的飞速增长暂告一段落。

另据“要客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奢侈品报告》,当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进一步复苏,但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出现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5%),销售额仅为5475亿元。

这个阶段,超长疫情期消磨了人们的消费信心。提振内需、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成主旋律,“地摊经济”大受鼓励。

此背景下,财富缩水的中产主动退出奢侈品购物大军。与此同时,VIC(very important customers)从奢侈品牌的行话,变成了消费热词。

2023年:超高端人群唯我独尊,“坍塌”中产买爆奥莱

2023年,社会情绪普遍“谨慎乐观”,预判报复性消费不会到来,但奢侈品消费再次强势回弹。据贝恩《202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当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消费整体增长12%,几乎追平2021年。

中产财富持续缩水映衬下,超富裕阶层爆发出惊叹购买力。奢侈品集团连翻涨价、弱化免税渠道、去更贵的地段开店、回归“老钱款”,“明晃晃”抛弃中产,笼络富人。

锁住超富裕阶层,高端商场显示出超强韧性。2023年,太古地产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总额同比增长42%至41.91亿港元。恒隆内地商场收入同比增长8%至49.63亿元。当年9月,时任董事长的陈启宗在致股东函中表态,“持有和管理次高端购物商场对恒隆的吸引力不大。

而“被剥离”的中产,则买爆奥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23-2024中国奥特莱斯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奥莱销售规模约为2300亿元(2022年约为2100亿元),同比增长约9.5%,是所有零售业态中增长比例最高的。据企业2023年财报,砂之船靠17家奥特莱斯项目,卖了172亿元,同比增长43.8%;王府井奥莱毛利率68.72%,比上年增长 5.49%。

图源:小红书@深圳杉杉奥特莱斯

2024年:国内囤金,买爆日本

但在时间拉力赛下,超富裕阶层也没有逃出周期的结界,奢侈品消费力开始收缩。另一方面,受出境游恢复、汇率波动影响,部分奢侈品消费力重新外溢至欧美,甚至“买爆日本”,这更加剧了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缩水。

贝恩《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受消费者信心不足、出境游复苏、汇率波动、消费外流加剧等因素影响,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

02 高端商业五年生长图谱

在奢侈品消费五年情绪曲线下,其生长图谱在区域分布、企业分化端,呈现出了更具象、更个性的生长图谱。

01 布局特征:华中数量领跑、商业二线冒头,试探城市非成熟地带

区域分布2020~2024年期间,新增的高端商业分布区域最集中地带是华中(占比38.5%),远高于华东(占比23.1%)。武汉恒隆广场、南昌武商MALL、合肥银泰中心二期、武汉SKP上新,共计85.63万㎡。

可即便经过各路玩家五年持续重仓,截止2024年底,华中存量高档商业仍只有6座,不及西南11座,更与华东的30座对比悬殊。

往后看,在“加速中部崛起”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下,华中地区必然需要更多高档商业体作为火车头,拉动中部地区商业整体发展和提档。可预判,2025年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组成的中部五省,仍会是高档商业必争之地。

城市商业线级分布商业二线城以38.5%大比分领跑。福州、南昌、合肥、贵阳、兰州这些原本不属于高档商业主战场的城市冒头。

这些商业二线城市有一些共性:都是省会城市,但都被同省其他兄弟城市抢风头。比如福州名气不如厦门,工业打不过泉州。南昌和贵阳,是“旅游中转站体质”。合肥抹不去“归属南京经济区”的历史痕迹。

但近年来,在“双循环”、“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之下,这些原本不常被关注的省会城市,成为新的经济、商业、消费支点,城市自身也主动改变现状,因此开始被看见、被重视。

央国企、实力民企、地头蛇属性的企业,纷纷饮下这些城市高档商业头啖汤——享有城市“首个高档商业”的光环,享有政策、资源扶持,对改写城市商业格局意义重大。

华润万象生活新开代表性高档项目中,有两个位于商业二线城市:福州万象城与兰州万象城,均一举拔高城市商业能级。武商出省首秀——南昌武商MALL,打破高档商业“环江西带”的戏谑现实。而贵阳荔星中心,短暂爆红后进入长期调适期,但也算弥补了“贵阳首个重奢场”的多年空缺。

图源:小红书@南昌武商MALL

相较之下,港资略显保守,它们宁可贴身肉搏,也要去确定性较强的城市。恒隆杀入竞争激烈的武广商圈,与一路之隔的武商MALL、武汉K11角逐市场。南京IFC以10万㎡小巧之身挑战多年霸主德基广场。太古重拳加仓上海,已开业上海前滩太古里、张园,另有3个储备项目(张园二期、‌上海陆家嘴太古源、前滩太古里二期项目),西安、广州、三亚亦有储备项目。

商圈选择:2020~2024年入市的高档商业项目,区域商圈占比54%,略高于市级商圈46%,且成熟商圈占绝对主要地位(85%)。

这表明,高档商业落位虽仍相当谨慎,但已经在试探城市非成熟地带的商业增量。

一方面,城市中的市级商圈、成熟商圈,增量有限。过去黄金10年入市的49个高档商业项目所在的商圈,78%已发展成为市级商圈,94%为成熟商圈。

另一方面,城市“多中心”发展外扩,通过政策、资金、资源扶持,鼓励标杆商业落位次核心城区,带动片区发展。有了“政府背书”,叠加高档商业自身影响力,圈地自萌,仍有胜算。

01 玩家分化:港资“应激反应”大,内资相对平稳过渡

目前国内的高档商业玩家,分为港资巨头、内资连锁大咖、内资区域王者。

以往看高端商业玩家的战略分化,多从区域布局等战略角度出发,这次我们以过往四年、52座高端商场开关店数据为样本,从微观运营角度,看看更细颗粒度上,它们的分化特征。

开关店数据说明(上下滑动可见):

统计范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杭州、南京、苏州、武汉、长沙、大连、福州、贵阳、哈尔滨、海口、合肥、呼和浩特、济南、昆明、兰州、南昌、南宁、宁波、青岛、三亚、厦门、沈阳、石家庄、太原、天津、乌鲁木齐、无锡、西安、徐州、烟台、长春、郑州38个城市78个高档商业体

品牌开关店比:

品牌门店开关店比=开店数/关店数,比值>1,表示品牌门店发展呈现扩张状态(开店数>关店数)比值=1,表示品牌门店发展持平(开店数=关店数)比值

数据统计时间:2021年1月-2024年12月

透过上表可知,三类玩家过往4年,开关店比整体趋势步步下滑。这意味着,品牌在高档商场的拓店的态度逐渐谨慎。分类型看:

港资高档商场:开关店下跌曲线,是三类企业中最陡峭的,主因是港资多数项目高端消费品牌占比较大。2023年开关店比跌破1;2024年开店518家,关店585家,开关店比跌至0.88。

在样本数据中,港资高档商业项目有21个,企业涉及太古、恒隆、九龙仓、新鸿基。

恒隆商业产品线较单一,专注高档商业。过去几年,上海恒隆广场撤出Alexander McQueen、PRADA等;2024年以来通过换新VERSACE、QEELIN等品牌门店,引入奢侈鞋履Manolo Blahnik等相对小众高端品牌,强调“home to luxury”地位。

港汇恒隆广场撤出FURLA、曾红动一时的中国奢侈包袋品牌端木良锦等,同时引入Ralph's Coffee、蓝瓶咖啡、Arabica、阿嬷手作、BONJOUR本就茶饮等高人气格调餐饮品牌,保证人气在线。

图源:小红书@上海恒隆广场

内资连锁型高端商场:开关店比下滑比较平缓,前三年开关店比均大等于1。2024年开店602家,关店630家,开关店比轻微收缩至0.96。这是因为,除了SKP,万象系、银泰系高档商业对高端品牌的依赖没有港资那么重,业态、品牌档次组合更全面、更综合,因此数据层面体现的风险对冲能力更强。

华润万象生活奢侈品吸引力逆势暴增,奢侈品牌开关店比高达4.18。其中,深圳湾万象城,拿下第二家LV、第三家BVLGARI、深圳首家CHANEL,此外HERMES、Cartier、Gucci等重奢品牌也悉数入场。全新打造“奢品童装新地标”,DOLCE&GABBANA kids、BABY DIOR、Gucci童装、BURBERRY童装、Ralph Lauren Children、Fendi kids等童装店悉数入驻。反应到财报数据上,2024年华润万象生活重奢项目零售额同比增长5.6%,可同比增长1.8%

图源:小红书@深圳湾万象城

华联经营压力难免,但其积极的调整策略,仍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老牌旗舰项目北京SKP,2024 年下半年以来,迎来PRADA、法国殿堂级珠宝腕表品牌CHAUMET、Tiffany & CO.、miumiu等奢牌焕新升级;Louis Vuitton、PRADA、Kiton都增设VIP尊享沙龙空间,深耕VIP服务;全新品牌方面,除了招来FERRAGAMO全新概念男士精品店,还引入中国新奢刺绣品牌糖心旦,顺势捕捉“非遗”主旋律。

内资区域王者高端商场:开关店下滑曲线最平缓,可见它们固守一方城池的实力在线。(备注:武商MALL合并新开门店数暴增478家、南昌武商MALL新开业,推高当年的开关店比至1.8)

内地区域王者有5个项目,德基广场、郑州丹尼斯大卫城、武汉武商MALL、南昌武商MALL、贵阳荔星中心。

其中,南京德基广场销售额连年上涨,2024年以245亿元销售额,或超越北京SKP,登顶中国乃至全球店王宝座。该项目奢侈品牌矩阵优势持续扩大,已集齐Harry Winston、Graff、Cartier、Van Cleef & Arpels、Bvlgari、Tiffany&Co.等全球十大品牌,Hermès、DIOR、Prada、Burberry、GUCCI、LOEWE、SAINT LAURENT等品牌已升级为双层全新旗舰店型。

图源:小红书@德基广场

2024年以来,武商大本营虽有波动但整体企稳,区域市场强势突围。

武汉武商MALL,大力焕新升级,积极应对来自恒隆、SKP、万象城等头部商场的竞争压力。一楼国际名品区,LV、Van Cleef&Arpels、BVLGARI、miumiu、Tiffany、SAINT LAURENT、顶级羊绒Loro Piana重装重磅开业,全新引入Céline,充分显示武商MALL老牌奢场的号召力仍然在线。其他品牌方面,加大零售和餐饮首店势能,在奢侈之外,又添“多元”、“潮流”标签。

南昌武商MALL不负众望,进一步强化“江西第一重奢mall”之位。继Burberry之后,又先后引入Cartier、Louis Vuitton、GUCCI精品店店,另有Tiffany围挡。此外,还引入多家江西首店、南昌首店“浓度高”。

疫情几年,丹尼斯大卫城靠揽入Chanel、Hermès等顶奢河南Hermès首店推高全省虹吸力,辅以持续品牌调改,2024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新晋河南百亿店王。

图源:Hermès官网

不难看出,上述三派玩家各自施展调改术,以适应新周期。四年来奢侈品品牌虽有波动,但调出非核心品牌,留下头部乃至顶奢品牌,是心照不宣的共识,且依然是高档商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筹码。

03 业态变迁中

高端商业逻辑之变

开关店数据,最能呈现商业体的动态招调策略。

据赢商大数据监测,52座高档商场过去四年累计新开7776家店、新关7135家店,整体开关店比1.08。开关店比波动下滑,四年分别为1.21、1.05、1.19、0.92。

其中,2024年全国高档商业经历地震式调改,“两高一低”现象明显:新开门店2051家数创三年新高,新关门店数2219家,创四年新高,而全年开关店比为0.92,创四年新低。对应的2024年全国重点27城600+样本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创四年新高,其中超半数城市空置率环比上升,13城空置率高于27城平均值。

01 业态变化:减轻纯零售依赖,餐饮扛大旗

零售业态,是购物中心比重最大的业态。而高档商业项目的零售业态占比,通常高于其他档次的商业。

应对谨慎的消费情绪,高档商业的业态调整主要原则是:收缩零售业态,减轻零售依赖度;扩充餐饮刚需以及其他体验业态。

零售业态高位下跌,四年累计调整门店数9925家,前三年开关店比波动上升,分别是1.19、1.11、1.22。2024年开店1312家,关店1461家,开关店比收缩至0.9。

餐饮业态拓店势头稳定积极,四年累计调整门店数2987家,四年开关店比均大于1。2024年开店454家,关店445家,开关店比1.02。

生活服务业态整体上行,开关店比从2022年的0.77低位反弹,此后两年均正向拓店,开关店比分别为1.19、1.03。

儿童亲子、文体娱前三年波动较大,2024年前者开关店轻微收缩至0.9,后者大幅收缩至0.6。

零售业态

黄金珠宝、美妆护理、潮流数码、户外用品/运动装、汽车4S店/体验店,拓店积极。家用厨卫、家居、鞋类,势头较好。服饰集合店、女装、时尚配饰轻微收缩。精品超市、男装礼品玩具、IP主题店、艺术品/工艺品,降温明显。

餐饮业态

饮品、烘焙甜品强势扩张,成为高档商业稳流量的双王牌。轻餐、川式火锅、粤菜、云贵菜、日韩料理、泰国菜,整体上行。西式餐饮、中式简快餐、自助餐、茶餐厅、越南菜等小众异国餐饮,明显疲软。

生活服务业态

美发造型、美甲美睫,拓店相对积极。美容spa表现平稳。口腔护理、康复服务、视力保健、足疗按摩,比较冷淡。

02 品牌档次变化:奢华与大众化,两极分化

2024年,港资高档商业的奢华及高档品牌占比均值为44.1%。内资大咖阵营(华润万象生活、SKP、银泰)奢华及高档品牌占比均值为38.6%。

高比例、优质的高端品牌矩阵,是高档商业越周期的韧性所依,但在当前却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前行的阻力。因此,高档商业的开关店策略,心照不宣的组合拳是:收缩奢华及高档品牌,扩充中档、大众化品牌。

2021~2022年,奢华品牌开关店比1.72、1.7,此后断崖式下跌,至2024年仅为0.75。高档品牌开关店趋势与奢华品牌几乎同步。二者拓店势头大减,与高端消费疲软、高档商业运营商业绩下滑趋势吻合。

相较之下,中高档品牌相对稳定,前三年开关店比均大于1。2024年开店449家,关店473家,开关店比降至0.95,势头轻微收缩。

有趣的是,大众化业态在2022年最不招高档商业待见,开关店比仅为0.82,但此后三年,却是唯一的持续上行业态。2024年大众品牌开店369家,关店309家,开关店比1.19,为四年最高。这表明,高档商业正积极引入大众化品牌,打磨出新的租户组合模式,以抵消奢华及高档品牌吸金力大减造成的经营困境。

尽管各地刺激消费政策频频落地,但贝恩仍对2025年下半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表现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另据巴克莱银行预测,中国奢侈品市场表现将持续下跌,预计要到2027年才能恢复至高个位数增长。

如何维持住高端定位,又接着地气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是高端商场们熬过周期的核心命题。

and more...

奥莱新战事,砂之船、杉杉、百联们拼了!

重奢场逆增5.6%,华润万象生活太能打了

嘉里建设,手握“地王”心里不慌

精选栏目

selected columns

赢商新媒体矩阵

winshangfamily

/

来源:WIN商业地产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