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人认为,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物质积累的结果,但《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穷人真正的困境,是思维的牢笼。”
我是润之,每天带大家深读资治通鉴
今天这篇文章读完,将改变你的命运
一、穷人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破局思维”
许多人认为,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物质积累的结果,但《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穷人真正的困境,是思维的牢笼。”
这部书写了1362年的历史,记录了无数小人物的逆袭和大人物的陨落。
你会发现,真正改变命运的,往往不是出身,而是一种“破局思维”。
比如战国时期的秦国,最初是偏远的穷国,连参加诸侯会议的资格都没有,但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短短几十年便成为霸主。
穷人读史,学的不是权谋,而是如何像秦孝公一样,“用规则打破规则”。
《资治通鉴》中反复强调“顺势而为”。
比如齐王灭燕看似轻松,实则是看准了燕国内乱的机会;
而燕昭王复国,靠的是“卑身厚币招贤者”,用谦卑和诚意吸引人才。
对普通人来说,“势”可能是时代红利、行业风口,或是人际关系中的一次关键合作。
穷人若只会低头赶路,不懂抬头看势,再努力也难逃困局。
穷人缺的不是机会,而是看透本质的眼睛。历史的长河里,藏着破局的密码。
二、看透人性,是普通人翻身的必修课
“穷人吃植物,有钱人吃穷人。”
这不是讽刺,而是赤裸裸的生存法则。
寒门子弟常因文化资本断层、社交网络匮乏而举步维艰,但书中也给出了解法。
“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做人。”
三国时期的谋士荀攸,明明才华横溢,却故意“犯错”让曹操纠正,既保全领导面子,又赢得信任。
反观袁绍的谋士田丰,直言进谏却招来杀身之祸。
普通人读这些故事,学的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如何“用别人的规则,保护自己的目标”。
项羽勇猛却输在刚愎自用,王莽野心勃勃却败于脱离实际。
穷人若只会抱怨命运不公,却看不清自身局限,只会重复历史的悲剧。
“人性是永恒的战场。
读懂了人心,就拿到了跨越阶层的入场券。”
三、掌握规律,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历史最大的价值,是总结规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普通人读它,学的不是治国,而是如何“治人生”。
书中提到两个关键规律:
1. 周期律:经济波动、政策变化、行业兴衰都有周期性。
唐朝的盛世到安史之乱,宋朝的繁荣到靖康之耻,背后都是“盛极而衰”的规律。
穷人若只盯着眼前温饱,不懂为下一个周期储备能力,终将被时代淘汰。
2. 因果律:智伯因贪婪招致灭族,燕昭王因厚待人才成功复国。
普通人每天的选择,都在为未来“埋线”。
规律是穷人的梯子。顺着它爬,再低的起点也能摸到天花板。
四、耐心是穷人最稀缺的资源
《资治通鉴》中有个细节:司马光团队用了19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对急于求成的现代人来说,这是最震撼的,“穷人输不起,但更急不得。”
朱元璋打天下时,谋士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看似保守,实则用时间换空间。
普通人若总想一夜暴富,反而容易被割韭菜。
书中提到“小不忍则乱大谋”,与其抱怨起点低,不如学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用长期积累赢得信任。
穷人的翻身仗,从来不是闪电战,而是一场持久战。耐心,就是最好的弹药。
五、格局,决定你能走多远
《资治通鉴》中,刘邦和项羽的对比最发人深省。
项羽看到的是“称霸一方”,刘邦想的是“一统天下”。
普通人若只盯着工资涨200块还是500块,便永远看不懂“格局决定结局”的真理。
书中提到唐太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普通人读此,学的不是管理团队,而是如何“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
寒门子弟缺乏资源,但若能像乐毅、剧辛一样(被燕昭王重用),通过学习和实践补齐认知短板,便能突破原生环境的限制。
穷人若只活成一颗螺丝钉,便永远困在机器的缝隙里;活成一台发动机,才能创造自己的位置。
读《资治通鉴》,就是给人生“安装导航”
对穷人来说,《资治通鉴》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部“人生导航”。它教你:
- 看势:找到时代的风口;
- 识人:避开人性的暗礁;
- 循律:少走90%的弯路;
- 修心:在绝望中种下希望。
司马光说:“读《通鉴》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普通人无需成为历史学家,只需从中打捞对自己有用的智慧。
最后一句忠告:
“穷人读史,不是为了成为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为了做自己人生的导演。
翻开《资治通鉴》,你的剧本,从这一刻开始改写。”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观点来自
《资治通鉴•强者破局》绝版书
《资治通鉴•成事之道》绝版书
《资治通鉴•谋略大典》绝版书
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
特别说明:如果加不上,就是太频繁了
来源:嘟嘟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