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坤:思想之光是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精神坐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4:47 1

摘要: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

陶华坤:思想之光是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精神坐标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一、锚定坐标:思想之光照亮前进征程

精神灯塔引领我们奔向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一个理论的形成,都有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做“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践行者。

1.《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的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这部著作因其思想的深邃性、宣言式体裁和通俗特质得以广泛传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和全球“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共产党宣言》则以浓缩和结论的形式完整呈现新世界观。《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列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毛泽东思想,是提高人民觉悟的理论。世界人民为求得真正的解放,必将遵循着毛泽东思想所指引的道路前进!

2.真理、思想构成了文化本质性力量的重要方面。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文化的本质性力量首先在于思想的引领力。所谓“文”即“理”也,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道”,而不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途径。道理、思想、道义的力量是真正的文化力量。先进思想的表征,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高深、逻辑的自洽,更在于其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能够真正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和导引,能够指导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根本规定、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去行动。反之,如果文化建设的重心流于文化的表层,重“术”不重“道”,就不可能被人们真正重视和接纳。

3.哲学自问: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思想是哲学的结果,是哲学的产出。穿越时空。中国要成为世界文化大国和思想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重构范式:让哲学成为撬动世界的支点。用思想之眼看世界,极少数人用规则去改变世界。当你真正意识到了规则结构之后,才能看清真相,改变命运。哲学的辩证智慧不仅能激发思考的维度,也能拓展思想的广度。未来一切竞争最核心的,就是抢占“认知高地”。世界上只有1%的人能看到真相,他们冷静而理性,引领了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的操控者。

二、思想之光是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精神坐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脊梁。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自强不息、光辉日新,塑造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与发展,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塑与升华。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复兴,昂扬的是精神。

1.思想的力量体现在思想武装人民群众上。

有一种力量叫思想武装、思想觉悟。马克思说“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同样,思想若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也能变成物质力量。物质是“体”和“形”,思想是“魂”和“神”。思想是有行动的逻辑和有逻辑的行动,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灯,它既可以帮助人民群众认识世界,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或者说,思想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正因为人民群众掌握了正确思想,进而进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行动,才能以思想力量成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善于从政治上看待国际问题

世界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纷呈,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局部战争越打越激烈。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切经济问题最终要通过政治问题反映出来。经济问题解决不了,靠政治去解决;政治解决不了,靠战争来解决,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列宁强调:“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最起码的常识。”解决台湾问题,必须从政治入手,从政治上推翻“台独”的主张。美国也把台湾问题政治化。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必须从政治入手,政治手段解决不了,就用战争手段来解决。打好政治牌,从政治上解决台湾问题,挫败台独的纲领、路线、组织,把台独彻底消灭,这样才能解决台湾统一问题,解决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根本上说,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共识、汇聚力量。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点,推动传承优秀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相融合,用时代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强化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弘扬起来,服务党的治国理政,服务增进文化认同,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动力源泉、成为提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三、思想纵横: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照前行之路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既是一部鲜活的社会实践史,也是一部生动的理论创新史。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看,人类文明发展从来都没有平坦大道可走,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在路上。

1.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照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不仅是“对”的理论、“好”的理论,而且是“行”的理论、“活”的理论,充分彰显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强调“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2.思想之光在理论阐释与文化契合方面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郭沫若写于1925年的《马克思进文庙》,以戏剧化语言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道出二者的契合性。这种契合体现了思想的融合与创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3.伟大的思想:塑造人类文明的力量。

哲学的殿堂是一种生成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时代的强大生命力。走进哲学的殿堂,不是纯然回到思想史的原初语境,而是在时代中重新认识经典的哲学命题。哲学不是隐没在故纸堆中的格言,而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是由每个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其基础的,并从不同时代的基础出发认识思想史中的观念世界。理解哲学问题,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还要有时代意识。毛泽东说“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



来源:教育专家话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