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5日,四川达州一则通报炸开了锅:刚在3个月前获评四川省“最美应急人物”的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支队长孙昆鹏,突然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老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些人表面看着光鲜亮丽,背地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2025年4月15日,四川达州一则通报炸开了锅:刚在3个月前获评四川省“最美应急人物”的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支队长孙昆鹏,突然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消息一出,熟悉他的人都惊掉了下巴——这位曾在部队待了22年、拿过三次个人三等功、转业后6年就升到正处级的“拼命三郎”,怎么就成了纪委通报里的“问题干部”?
回顾孙昆鹏的履历,简直像开了“主角光环”:18岁参军入伍,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多年,既是领导眼中的“标兵”,也是战友口中的“硬汉”;40岁转业到地方,短短两年就从普通科员升到科长,43岁当上支队“一把手”,期间还拿遍了“优秀共产党员”“办公室先进个人”等荣誉,甚至在扶贫工作中被省政府表彰为“十年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按理说,这样一个履历漂亮、口碑极佳的“军转干部”,本该在应急战线上发光发热,可为啥刚戴上“最美逆行者”的勋章,转身就戴上了手铐?
这场“人设”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背后藏着多少令人唏嘘的故事?
说起来,孙昆鹏的前半程堪称“别人家的剧本”。
1997年,他从河南沈丘老家参军时,不过是个怀揣热血的农村小伙。
在部队里,他肯吃苦、能拼命,别人训练累得直喘气,他偏要加练两圈;
别人周末休息,他窝在宿舍研究战术手册。
靠着这股子狠劲,他从普通士兵一路升到后勤处长,三次立下三等功,连扶贫时都带着军人的雷厉风行,帮大凉山的老乡修水渠、建学校,成了当地人口中的“恩人”。
2019年转业时,部队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到地方上也要保持军人本色。”
他当时胸脯拍得震天响:“保证不给组织丢脸!”
刚到达州市应急管理局那几年,孙昆鹏确实“演”得不错。
办公室副主任任上,他天天加班到凌晨,写材料改了十几版还不满意;
当科长后,赶上化工企业爆炸事故,他在现场熬了两天两夜,嗓子哑得说不出话还坚持指挥,媒体镜头里,他满身尘土的样子成了“敬业”的代名词。
2022年升任支队长后,他更是把“人设”玩得团团转:防汛期间,他把铺盖卷搬到办公室,逢人就说“应急人就得24小时待命”,可转头就悄悄回家陪老婆孩子;
下属汇报工作,他张口闭口“咱们要对得起老百姓”,私下里却对送钱送物的老板笑脸相迎。
真正让他“飘”起来的,是手中越来越大的权力。
应急物资采购、企业安全审批、下属岗位调整……这些能“变现”的环节,成了他的“摇钱树”。
2021年,支队采购防汛设备,他指定表弟的公司供货,明明市场价100元的救生衣,愣是报到140元,质量还不过关;
2023年,某煤矿老板想通过安全验收,他在酒桌上收下20万现金,转头就给“开绿灯”;
甚至下属想升职,都得交“见面礼”,有个中队长为了当大队长,分三次送了30万,美其名曰“活动经费”。
最讽刺的是2025年初的“最美应急人物”评选,他让广告公司做了个精美的宣传视频,把下属完成的救援任务全算在自己头上,靠着这些“包装”,顺利戴上了“最美”的桂冠。
纸终究包不住火。
2024年底,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纪委,里面详细列着他收受贿赂的时间、地点,甚至附了银行转账截图。
调查人员一查,发现他名下有3套房产,其中两套登记在情妇名下,保险柜里藏着金条和奢侈品,手机里还有跟多个女性的亲密照片。
2025年4月15日,当纪委工作人员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还在修改廉政讲话稿,笔杆攥得发白,却再也写不出一个字。
被带走那天,有同事偷偷议论:“平时看他挺正经,没想到背后这么乱。”
更有人翻出他早年的扶贫日记,里面写着“为人民服务是一辈子的事”,如今看来,全成了笑话。
从“救火英雄”到“阶下囚”,孙昆鹏用6年时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终究应了那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孙昆鹏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双面人生”的荒唐。
曾经的他,是众人眼中的“榜样”,胸前挂满勋章,嘴里喊着初心,可骨子里却把权力当成了谋私的工具。
他以为用“敬业”的外衣就能骗过所有人,却忘了,纪律的眼睛永远盯着暗处,群众的心里自有一杆秤。
现实中,像他这样“台上唱高调,台下捞好处”的干部并不少见。
他们把荣誉当“护身符”,把职位当“摇钱树”,以为伪装得足够好,就能在法纪边缘游走。
可别忘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再精密的伪装,也躲不过纪法的“照妖镜”;再响亮的口号,也填不满贪欲的“无底洞”。
这件事给所有公职人员提了个醒:当官不是做戏,不能一边演着“人民公仆”,一边干着以权谋私的勾当。
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百姓办事,而不是给自己铺路。
孙昆鹏的结局告诉我们:真正的“最美”,不是奖状上的称号,而是老百姓心里的认可;真正的“初心”,不是嘴上的漂亮话,而是行动上的踏实实。
与其费尽心机“包装人设”,不如干干净净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毕竟,只有经得起阳光暴晒的,才是真正的“硬作风”。
来源:历史烽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