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麦穗文学》619期:张光国《文学的极境是超越理性和逻辑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1:28 1

摘要:文学之极境,非囿于理性之藩篱,亦非逻辑之囚笼,而是如云雀破晓,振翅于九天之外,以直觉为翼,以情感为风,抵达那不可言说的灵光之境。理性固然是人间舟楫,逻辑亦是思维绳墨,然文学之妙,恰在于其能超脱于此,在混沌中见秩序,在荒谬中悟真理。此非弃智绝思,而是以心传心,以

〇张光国

文学之极境,非囿于理性之藩篱,亦非逻辑之囚笼,而是如云雀破晓,振翅于九天之外,以直觉为翼,以情感为风,抵达那不可言说的灵光之境。理性固然是人间舟楫,逻辑亦是思维绳墨,然文学之妙,恰在于其能超脱于此,在混沌中见秩序,在荒谬中悟真理。此非弃智绝思,而是以心传心,以魂触魂,贯通古今中外,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图腾。

理性如灯,照亮前路,却照不尽人心幽微之处;逻辑如尺,度量世界,却量不尽情感波澜之深。文学之所以为极境,正因其能探入理性无法触及的领域——潜意识、梦境、直觉。庄子云:“大辩不言”,其梦蝶之喻,非逻辑可解: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间玄机,非理性可穷,乃文学以象征之手,拨开迷雾,直指本真。西方哲人尼采亦言:“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它超越理性的冰冷,拥抱生命的狂热。例如,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王子延宕复仇,非逻辑可释,乃情感与道德的纠缠,展现人性深层的悖论——文学于此,非解答问题,而是呈现问题本身,令读者在感同身受中,自行悟道。

文学之超越,无分畛域,东方西方,皆有其例。中国古诗中,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酒神精神打破逻辑桎梏,在孤独中创出奇幻世界,此非理性可造,乃灵感迸发。日本俳圣松尾芭蕉之“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简约数语,却蕴含禅意,超越言语逻辑,直击心灵寂静。反观西方,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觉变为虫,荒谬绝伦,却深刻揭露现代异化,逻辑在此无力,而文学以隐喻之力,唤醒共鸣。乃至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家族史诗融神话与现实,非理性可框,却真实如血——文学 thus becomes a bridge across cultures,connecting humanity through shared myths and emotions。

具体作品,可窥堂奥。曹雪芹《红楼梦》,宝玉黛玉之情,非门当户对逻辑可束,乃“意淫”之说,超越世俗理性,成就永恒悲剧。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呓语,看似混乱,却撕开礼教吃人真相,逻辑在此退位,文学以尖锐之笔,刺醒昏睡之魂。西方的如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之爱恨,如风暴肆虐,非理性可驯,却展现灵魂原始之力。这些作品,皆以文学之刃,剖开理性表皮,露出生活内核——所谓“真知”,不在逻辑推导,而在体验共鸣。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言:“诗意的栖居”,文学让人在荒谬世界中,找到意义家园。

文学之极境,非仅个人抒发,乃集体潜意识之回声。它超越时间空间,如老子的“道”,可意会不可言传;又如柏拉图的“理念”,需借艺术之镜窥见。今日科技时代,理性至上,文学更显珍贵。创新而言,文学极境是“理性的假期”,让灵魂放假,在非逻辑中重生。如,现代科幻文学,以科学外衣包裹哲学之核,黑暗森林法则非纯逻辑,乃文学想象之果,引发深思。故此,文学不仅是娱乐,更是救赎,实为人类在理性荒漠中之绿洲也。

文学之极境,乃逻辑之外的明月、理性之上的春风。它不驳理性,而补其缺;不弃逻辑,而超其限。让我们以庄子的逍遥、莎士比亚的激情、卡夫卡的荒诞,共筑精神殿堂。当理性沉默时,文学开始歌唱——此歌穿越古今,响彻中外,是人类灵魂永不落幕的盛宴。

1998年7月18日夜

【作者简介】张光国,笔名毓榕、轩辕国,1975年生于山东潍坊,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曾进修于鲁迅文学院,做过教师、编辑、记者、报社驻潍坊工作站站长、潍坊万众传媒总经理。系《新诗歌》、《中国诗选刊》、《中国诗歌月刊》总编,中国诗歌会名誉会长,当代诗歌会、中国李清照诗歌会、中国仓央嘉措诗歌会会长,中国山水诗社、中国草原诗社、中国大唐诗社社长,中国诗名家俱乐部主席,白浪书院客座教授,作家诗人高级研修班导师,神洲文学院院长。创始诗人网、中国诗歌会网、诗家网和诗家APP。组织诗意的行走、北海文艺沙龙、大唐诗歌节等现场活动百余场。

出版诗集《诗人与美人鱼》、《陶罐上的少女》,诗学专著《诗术》(第一卷),诗论集《同凤凰与白狼一起吟唱一一首届中国诗歌展优秀作品点评》,诗话专著《黄鹤楼诗话》、《北海诗话》,文论集《煮酒南山歌北海——张光国文论集》(第一卷),长篇小说《沙僧别传》,编著《当代中国诗人名录》、《当代作家新势力文萃》等数十部。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