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利好不断,涨30%!下周,存储芯片要启动了?机会?(附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3:22 3

摘要:进入9月,随着AI服务器出货量持续攀升,数据中心对高性能、大容量存储的需求,导致存储供需格局被打破。

进入9月,随着AI服务器出货量持续攀升,数据中心对高性能、大容量存储的需求,导致存储供需格局被打破。

所以如果还在用“周期复苏”来理解2025年的存储市场,那可能已经错过了这一轮真正的变量。

在此背景下,NAND闪存与DRAM市场迎来全面涨价潮,行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性上行通道。

这一轮变化不仅体现在价格层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产能布局调整、技术迭代加速以及全球供应链重塑的三重逻辑。

简单来说,需求多了,供给少了,价格就贵了。

所以接下来,笔者将从供需关系重构、价格趋势、国产化提速三个维度,系统理解当前存储产业的变局。

本轮存储市场的紧张局面,根源在于“需求侧突变”与“供给侧收缩”的叠加效应。

需求端,AI服务器成为核心驱动力。

不同于传统通用服务器,AI训练和推理任务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对内存带宽、存储速度和容量提出极高要求。

据行业数据显示,传统服务器配1.2TB SSD和128GB DRAM,AI服务器配2.6TB NVMe SSD和1TB以上内存

这不只是“多装一点”的问题,这是系统架构的升维

与此同时,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AI基础设施投资: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都在加大AI资本开支。

据IDC预测,AI服务器在全球出货量中的占比将从2024年的11%升至2030年的22%。听起来不多?

但别忘了,单台AI服务器的存储价值量是传统机型的3-5倍

供给端,全球头部存储厂商正主动进行产能结构调整。

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龙头企业陆续宣布退出或缩减DDR4等成熟制程产品的生产,将晶圆产能转向更高附加值的DDR5、LPDDR5X及HBM(高带宽存储器)。

这种“高端产能优先保障AI客户、中低端产品逐步退出”的战略取向。

这也导致消费级与工控类市场的存储芯片出现阶段性短缺,为价格全面上涨埋下伏笔。

在供需错配的推动下,2025年下半年存储市场价格走势显著强于年初预期。

此前市场普遍预测Q4 NAND与DRAM价格涨幅在5%-10%区间,但实际发展远超预期。

9月以来,主要原厂陆续启动调价机制:西部数据旗下闪迪率先宣布自9月1日起全系列闪存产品提价10%

紧随其后,美光计划对渠道销售的企业级SSD及利基型DRAM产品上调20%-30%

部分汽车电子用DRAM因车规认证壁垒高、交期长,涨幅区间最高达70%。

最近有调研数据出来,有供应链反馈:“企业级SSD现货价格较上月上涨30%,且供货极为紧张”。

以前,DDR4颗粒是标准化的,谁都能买,价格跟着合约走。

现在呢?大客户直接和原厂签长期协议,锁定产能和价格,渠道市场只能捡剩下的。

现货市场竞价机制趋于激烈——谁出价高,谁拿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企业级SSD价格一个月涨30%,这就是分配机制变了

三、国产化加速,

在全球存储格局重塑的过程中,国内正抓住技术换代窗口期,加速实现自主可控。

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已经从“能做出来”进入“能卖出去”的阶段。

长江存储的232层3D NAND已进入主流SSD供应链,预计2025年NAND全球市占率将达10%。

更关键的是,它最近成立了“长存三期”,注册资本207.2亿元,这不是小修小补,是冲着下一代3D DRAM和更高层数NAND去的。

合肥长鑫也不再只是“国产化选项”,它的17nm LPDDR5已通过多家手机大厂验证,DRAM市占率有望在2025年底达到10%-12%。

虽然离三星(45%)和SK海力士(30%)还有距离,但已经稳稳坐进全球第四把交椅。

他们的优势是什么?没有历史包袱

三星要兼顾HBM和DDR5,美光要服务英伟达,它们都在“优化存量”。而中国厂商可以直接all in新技术,比如CXL内存、存算一体架构。

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国内对进口存储芯片,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供应选择。

写在最后

2025年的存储产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一场由AI主导的技术与产业重构。

AI服务器的高配置需求拉动了高端存储的增长,头部厂商的战略转型加剧了中低端市场的供应紧张,价格上修或许成为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国内存储企业在技术积累的推动下,正逐步打破高度集中格局,并在整个计算体系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