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研究团队小心翼翼地清除围岩,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逐渐展露真容,这具化石嵌在距今1.15亿至1.0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地层中,彼时的戈壁还不是荒漠,而是一片植被繁茂的河谷。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古生物学界迎来一项重大突破:科学家成功识别出迄今最古老的圆顶头恐龙,这一发现为理解厚头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这恐龙化石是在哪发现的?
当研究团队小心翼翼地清除围岩,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逐渐展露真容,这具化石嵌在距今1.15亿至1.0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地层中,彼时的戈壁还不是荒漠,而是一片植被繁茂的河谷。
更令人振奋的是,它打破了厚头龙化石“只见头骨不见身”的魔咒:除了标志性的圆顶头骨,手部结构、覆盖石化肌腱的完整尾部清晰可辨,甚至消化道内用于研磨植物纤维的胃石都完好保存,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厚头龙类化石,被妥善寄存于蒙古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
2023年,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林赛・赞诺团队在《自然》期刊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物种,被命名为扎瓦头龙,“Zawahir”源自藏语“珍贵者”,恰如其分地形容了那枚从岩石中显露时,宛如打磨光滑的宝石般的头骨。
扎瓦头龙的出现,为何能引发古生物学界的震动?这要从厚头龙类半个世纪的研究困境说起,在任何一本恐龙图鉴中,厚头龙都是辨识度极高的明星:保龄球般的圆顶头骨、粗壮的后肢,被普遍描绘成用头颅顶撞捕食者或同类的“重装战士”。
古生物学家的核心困惑源于化石的极度稀缺,赞诺曾直言:“厚头龙的遗骸太过罕见,唯一能稳定发现的只有它们的头骨穹顶。”这些由致密骨骼构成的结构近乎坚不可摧,得以在地质变迁中幸存。
但问题随之而来:已发现的头骨穹顶多来自白垩纪晚期,此时厚头龙已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北美、亚洲等地,它们的演化源头在哪?圆顶头骨是如何起源的?这些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成为古生物学界的“千年难题”。
更富争议的是厚头龙头骨的功能,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圆润的“西瓜头”是性选择的结果,用于吸引配偶;也有人推测其用于物种间的身份识别。
但占据主流的观点是“撞击假说”,如同现代大角羊般,厚头龙会用坚固的头骨相互冲撞,这一推测得到了部分化石头盖骨上保存的创伤痕迹佐证。
扎瓦头龙的到来,为破解这些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个娇小的恐龙虽然体重轻盈,头骨穹顶却已完全发育,说明圆顶结构在其性成熟前就已成型,暗示该特征可能在演化中较早固定。
更重要的是,它的发现将厚头龙类的演化时间线大幅前推,证实圆顶头颅在早白垩纪就已出现,远比白垩纪晚期那些体型庞大的近亲要早。
与后期厚头龙类相比,扎瓦头龙的头骨藏着更多演化秘密,后期物种的头骨穹顶多由两块骨骼融合而成,且表面布满结节状的角和突起作为装饰;而扎瓦头龙的头骨主要由单块骨骼构成,表面光滑,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性结构。
这种原始特征表明,厚头龙类的头饰是逐步演化的:先形成基础的圆顶结构,再逐渐发展出复杂的装饰,布鲁萨特推测:“未来若能发现更多早白垩纪的厚头龙化石,我们或许能勾勒出完整的头饰演化路径。”
对于头骨功能的争议,扎瓦头龙也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其完全发育的圆顶结构与娇小体型形成的反差,让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撞击假说”,如此轻盈的身躯能否承受撞击带来的冲击力?
扎瓦头龙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演化空白,更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蒙古戈壁沙漠向来是恐龙化石的“宝库”,此前曾出土过暴龙、角龙等众多知名物种,此次扎瓦头龙的现身,进一步印证了该地区在早白垩纪可能是恐龙演化的重要中心。
研究团队推测,在早白垩纪的河谷环境中,扎瓦头龙可能以低矮植物为食,胃石的发现也印证了其植食性的习性。
这个被冠以“珍贵者”之名的恐龙,不仅让我们窥见了圆顶头恐龙的早期模样,更激励着古生物学家继续在广袤的大地中寻找答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更多“扎瓦头龙”的出现,将彻底揭开厚头龙类演化的神秘面纱。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