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动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登记机构依法将不动产权利归属及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是不动产物权归属和内容的重要根据。
不动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登记机构依法将不动产权利归属及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是不动产物权归属和内容的重要根据。
不动产登记的依法、规范、高效运行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是稳定交易预期、激发经营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也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更是保障人民群众财产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保障。
2025年9月19日,北京西城法院召开“涉不动产登记行政案件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通过梳理近年来西城法院审理涉不动产登记行政案件的总体情况,发布典型案例及法官建议,以期为涉不动产登记行政纠纷提供依法、妥善、高效的司法救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财产权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据西城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元田介绍,2022年1月至2025年8月,西城法院审结涉不动产登记行政案件共计95件,其中2022年28件、2023年30件、2024年21件、2025年1-8月16件,总体呈现基本稳定态势。近年来的涉不动产登记行政案件呈现出诉求类型集中,争议焦点明确;法律关系交织,事实认定复杂;涉及权利重大,社会影响广泛;面临多重利益诉求,价值平衡难度较高等特点。以司法之力促进不动产登记行为依法、规范、高效运行,对于维护辖区市场交易安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西城法院始终坚持三大举措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产权保护原则,依法监督登记行为;树立协同联动理念,助推不动产登记争议预防化解;持续开展普法宣传,提升公众法治意识。
通报会上,西城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管学雅通报了典型案例,在“警惕诈骗花样翻新,谨防房屋过户陷阱”案例中,明确了行政登记具有物权公示效力,如轻信谎言将房屋产权转移登记至他人名下,一旦被二次出售或抵押且在第三人善意的情况下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物权损失;在“救济权行使当及时,超过起诉期限难获支持”案例中,阐述了行政诉讼法定起诉期限制度旨在维护行政行为的稳定性与法律关系的确定性,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在“他人产权不容侵犯,恶意串通难逃更正纠错”案例中,介绍了不动产登记的更正登记程序,即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有错误,可以申请更正登记;在“伪造裁判触犯红线,登记被撤又担刑事责任”案例中,提示了伪造法律文书骗取房屋产权转移登记绝非“捷径”,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危险行为。
随后,西城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曹实发布法官建议。一方面建议不动产登记机构,首先要切实履行审查义务,构筑虚假登记“防火墙”,严格依据法律规定以及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标准、惯例和技术能力履行合理审慎审查义务;其次要注重科技成果运用,打造技术“防御盾牌”,逐步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实现司法、公安、民政等实时交叉验证;最后要深化联动治理,加强不动产登记争议源头预防,探索搭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联动平台,形成辖区不动产登记争议预防化解合力。另一方面提示社会公众要提高法律意识,诚信参与交易活动;要加强财产保护,筑牢风险防范堤坝;要依法有序维权,理性选择救济途径。
西城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峰表示,妥善化解涉不动产登记纠纷,更好发挥不动产登记在保护产权、保障交易和便民利企方面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步,西城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宗旨、践行“如我在诉”理念,以专业化行政审判促进不动产登记行为依法、规范、高效运行,为化解人民群众“心头事”,托举千家万户“安居梦”贡献“西法”力量。
典型案例
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证券时报、北京日报、西城区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记者以及部分行政机关代表受邀现场出席新闻通报会,该院行政审判庭“先锋同行”结对共建街道——西城区大栅栏街道通过线上方式一同参加通报会。
供稿:北京西城法院
摄影:王雅娜
编辑:安雪晴 刘宇航
审核:张磊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