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河知青茶山的由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0:31 1

摘要:荒山开垦与茶山初建1958年春,凤冈大地拉开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序幕。此时,成立三个月的水河人民公社成了这场炼钢运动的主力。公社选派了八百多名社员与工作队一起扎营在“毛狗洞”“红石岭”开山办土、炼钢采铁。这里,便是水河知青茶山的前身。早年的“毛狗洞”“红石岭”

荒山开垦与茶山初建1958年春,凤冈大地拉开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序幕。此时,成立三个月的水河人民公社成了这场炼钢运动的主力。公社选派了八百多名社员与工作队一起扎营在“毛狗洞”“红石岭”开山办土、炼钢采铁。这里,便是水河知青茶山的前身。早年的“毛狗洞”“红石岭”树高林密、荆棘丛生,仅有野草低矮覆盖,荒无人迹。虽然,钢铁未炼成,却意外垦出2000余亩梯地。后因历史原因,土地撂荒近十年。 大地指纹 罗逸 摄 1967年,凤冈县革命委员会将“毛狗洞”纳入县农业学大寨规划,计划三年内建成5000亩茶园。此前,这里就被湄潭县茶科所、凤冈县农业局专家发现土壤呈黄壤酸性(pH值4.5~5.5)适宜种茶。水河公社任命凌云大队支书田建福、民兵排长江守忠为负责人,抽调刘大财、刘文明等十余名社员组成先遣队,自带干粮,早出晚归,重新开垦荒山。他们伐木垒墙、搭建工房,一年内开荒种茶50余亩,建成木砖结构制茶作坊、宿舍、食堂等。此后,水河公社每年坚持从辖属生产队分批次抽调人员去茶场开荒种茶、管理茶园,至1974年,茶园面积扩至536亩。 银装素裹 罗逸 摄 知青落户与茶场新生1974年,遵义地委提出《拟在凤冈、习水二地创建知青点的倡议》,实行城乡、单位挂钩创办知青点。第一机械工业部长征电器基地(上海内迁遵义的“三线”企业)率先响应。基地党委书记朱文源带队考察后,与凤冈县委书记石明清达成合作。同年10月,水河知青点成立。 水河公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知青入场安置工作的指示,提前对水河茶场的组织结构及编制进行全面调整,任命叶芝洪(当时水河公社新花大队的支部书记)为茶场党支部书记、田应贵为支部委员兼茶场基干民兵连连长。下设五个生产队(民兵排),选配肖国平、黎昌明、刘茂孝、胡昌瑜、李元华、李世凡、黎昌伦、黎国海、赵洪喜等担任各生产队队长和管理骨干,为知青们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1975年,部分知青与水河村民一起劳动场景 徐晓念 供图 同时,长征电器基地也派了基地团委书记沈乃高及贾志杰、邱仕明、陆才根、顾诗孝、范红妺、陈启艳、陈万福、沈福全、冒恒贵、曹伯祥、杨兴龙、蔡永林、田儒英、陆德俞等十五名干部长驻水河茶场知青点协助管理。 1975年3月25日,长征电器基地首批百余名应届毕业生(知青)入驻茶山。初到茶山,知青们借公社礼堂打地铺,清理猪圈作食堂,挑水烧柴,煤油灯照明。茶场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分五支生产队,由本地骨干肖国平、黎昌明等任队长,带队干部沈乃高与知青同吃同住。白天采茶制茶,根据当时规定,每天单人定额20斤,需要采摘十二万株茶青;夜间学习技能,茶技师李世凡、吴明进、申成静传授“精、准、快”采茶手法,并指导研制出“龙井翠片”“水河毛峰”两款名茶。其中“龙井翠片”定位中高端绿茶,纯手工制作,具有八道工序,品形扁平整齐,表面附着白毫、清香扑鼻,因其“浓而不苦、青而不涩、鲜而不淡、锌硒同具”广受赞誉,曾被湄凤二县业内人士誉为“不是龙井似龙井的顶级好茶”。 1976年初冬,知青在开垦中的茶山留影 徐晓念 供图 1975年,茶场步入快速发展期。长征电器基地援建的两栋红砖灰瓦知 青楼竣工,130余名知青乔迁新居;电动制茶设备投产,全县首个机械化制茶车间运转;水河公社、知青点、水河完小通电通水,结束无电历史。知青们白天采茶,夜晚制茶,春夏插秧除草,秋冬开荒剪枝,留下铮铮誓 言: “三秋会战有我!” “高山背公粮有我!” “穿阡水利工程建设还有我!” …… 1977年,部分女知青在开垦中的茶山留影 徐晓念 供图 知青文化与精神烙印知 青在艰苦中锻造坚韧品格,文化生活亦丰富多彩。1975年底,《茶山青年》月刊创刊,由蔡烈麟、陈爱萍、王重光、朱杰、张纪华、徐雪敏等知青组成编委。广播室、阅览室、篮球场相继投用,文艺宣传队编排节目。知青食堂炊烟袅袅,夜幕下说拉弹唱、写诗高歌,“珍珠米、榨菜汤”中浸透青春热血。 1977年, 朱美华、赵萍代表茶场参加县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与文艺汇演。 1977年,知青朱美华 (前排右2) 出席县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表彰大会 徐晓念 供图 八年耕耘,茶山绿浪翻滚。至1979年,茶场面积扩至2000余亩,成为凤冈首个社办茶场。知青文化沉淀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其兄弟情谊与奉献故事,至今为水河村民津津乐道。 茶旅融合与乡村振兴1991年,水 河乡组织全乡67个村民小组对水河茶山进行大规模的补充建设,4000余群众参与复垦茶山,面积恢复至2000余亩。2002年后,茶叶成水河村主导产业,全村的茶叶面积达8250亩,人均茶叶收入超6500元。 1991年正在改造中的水河茶山 凤冈县茶叶协会 供图 2014年,村委提出“茶叶富民、文化兴旅”发展思路,获得县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给予了大量的资金、项目支持 ,先后投入1250万元打造“知青文化园”,包含核心景点有: 知青记忆馆:是一座四合院的两排楼房,通过将原知青宿舍改建后,陈列文物照片,还原了1974-1979年知青岁月; 茶海红心:茶园中红砖铺就巨型“心”形,象征“一颗红心献给党”; 知青文化长廊:从水河村委办公楼开始,沿茶海红心景区延伸,直至景区中心位置,用雕塑与图文展现知青开荒、制茶场景; 知青文化园掠影 凤冈县茶叶协会 供图 知心亭:位于茶海红心景区东面,与“茶海红心”遥相呼应,传统的亭式建筑,廊檐斗拱,可观茶园全景村史馆:位于水河村委会驻地,占地170平方米,由水河史话、人文风物、知青芳华、凤茶途程、乡村振兴等7个展厅组成,讲述水河村史、知青芳华与乡村振兴历程。 春来茶山 罗逸 摄 2014年,水河茶山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集茶园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如今,水河村将知青文化、农耕文化和茶文化融合,以“茶海红心、康养水河”体验园推动茶旅深度融合,昔日荒山蜕变茶海, 水河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资料

《中国茶全书·贵州遵义凤冈卷》《水河村志》《中国共产党凤冈县历史1925—1978》、徐晓念回忆录、李世凡、刘大财、刘文明、黄仁德等口述资料。

作 者:刘雨峰 编 辑:安红霞 初 审:吴长刚 终 审:李红玲

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