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挥苏军取得二战重要胜利的朱可夫,战后称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诺门坎战役伊始,而非“巴巴罗萨”行动或德军兵临莫斯科。为何这场冲突让他印象深刻?日苏在此交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们从双方视角探寻背后的远东博弈。
指挥苏军取得二战重要胜利的朱可夫,战后称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诺门坎战役伊始,而非“巴巴罗萨”行动或德军兵临莫斯科。为何这场冲突让他印象深刻?日苏在此交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们从双方视角探寻背后的远东博弈。
1939年6月1日,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朱可夫接到莫斯科电话:日本侵犯蒙古边界,依《苏蒙互助条约》,苏联需保卫蒙古。朱可夫敏锐察觉事态严重,日本高层正为“北进”还是“南下”争论,苏联是“北进”核心目标,此次冲突或意味着日本决意全面攻苏。
短暂回莫斯科了解情况后,朱可夫即刻前往外蒙古。抵达后,他被眼前景象震惊,日军的火炮密度对苏军形成了完全压制,显然动了真格。他强调来犯的是日本陆军精锐“皇军”,并非伪满三流部队,随即请求增调三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及空中支援。
6月22日,120架日机现身蒙古上空,此时朱可夫手中仅有95架飞机。所幸莫斯科派来的飞行员含21名“苏联英雄”,这支精锐空军遏制了日军的空中攻势,为他争取到10天关键时间,保住了制空权。
7月1日,整编后的日军发起新攻势。巴英查岗山战事最烈,不到2000名苏军直面上万日军。但空军争取的10天里,朱可夫等到了第11坦克旅。在空军配合下,这支有150辆坦克的部队击溃日军步兵。朱可夫由此意识到,能与空、炮协同的装甲部队可决定战局,进而算出组建更强机械化力量需3500辆卡车、1400辆油罐车及5.5万吨物资。
1939年夏,日苏都在为未结束的冲突备战。8月20日,苏蒙联军率先总攻,经良好伪装,给哈拉哈河对岸毫无准备的日军第六军毁灭性打击。远东紧张态势暂缓,朱可夫处境却更糟,日军决定增兵,华北的第2、4、7师团3万多人将赴诺门罕接替几乎被全歼的第23师团。
然而,9月3日日本大本营叫停调遣。因得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日本搁置“北进”策略。朱可夫得以结束艰难的远东之行。
朱可夫觉此战艰难,实则日本损失更重。日军罕见承认惨败,这与战役中日军的作战和损失有关。
参战主力第23师团虽1938年4月组建于熊本,非甲种师团,但战斗力不逊甲种师团。因其编成地熊本曾组建过南京大屠杀主犯、精锐的第六师团,同地的第23师团地位可参考第六师团。第7师团第26联队也是精锐,该甲种师团因北海道人口少,吸纳大量日本东北地区兵员,不少来自劲旅第二师团兵源地仙台。
战前,日军为这两支部队配属战车第三、四联队,想集中精锐夺远东主动权,为“北进”铺路。但现实残酷,第7师团第26联队初战便遭重创,第23师团更惨,大本营称其遭毁灭性打击。该师团巅峰时2.5万人,此战伤亡1.2万至1.8万,伤亡率超50%却未溃散,只因被苏军包围且不允投降。
证据显示,第23师团指挥官损失惨重:三个步兵联队阵亡4个连队长,第71联队三任主官被击毙;参谋长大内孜被炸死,代理参谋长冈本德三重创,基层指挥官死伤惨重。日军士兵福田日记写道:“军官都死光了,我被任命为中队长,一夜不安。”侥幸逃生者结局凄凉,搜索队长佐藤易自杀,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被解职编入预备役,不到一年病逝。
苏联的毁灭性打击让日本结束“北进”“南下”之争,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下台,“北进派”失势。
诺门罕战役看似二战小插曲,朱可夫却知其影响深远。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部分原因是为对苏战争造战略纵深,却未能速胜。1938年深陷泥潭后,日本欲扩大战争破局,“北进派”主张早对苏开战,“南下派”则觊觎东南亚资源。两派分别试探,1938年关东军挑起张鼓峰事件,互有胜负反而刺激其扩大冲突的野心。
朱可夫深知,只有取得对日军的重大胜利并击溃他们,才能够安定远东边境,这也是他认为此战艰难的根本原因。
此战让日本放弃“北进”,苏德战争前与苏签《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在苏德开战、美日未战的半年里,阻止日本军事冒险,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得以调远东精锐保卫莫斯科,助苏联熬过1941年寒冬。
诺门罕前线,朱可夫面对的是日军第23师团等,背后却是苏日及英美、德国的博弈。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