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浙江瑞安一小学教师被指殴打十岁小学生,并把他抱到三楼窗口威胁要将其扔下去,引发全网关注。对于当天的做法,林某某承认行为失当。5月18日,瑞安市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对林某某作出记过处分,给予该校校长诫勉谈话。另外,公安部门经立案调查,对林某某作出行
□ 王志高
5月17日,浙江瑞安一小学教师被指殴打十岁小学生,并把他抱到三楼窗口威胁要将其扔下去,引发全网关注。对于当天的做法,林某某承认行为失当。5月18日,瑞安市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对林某某作出记过处分,给予该校校长诫勉谈话。另外,公安部门经立案调查,对林某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理。(5月18日红星新闻)
教师林某某的暴行绝非孤例。从用戒尺打手心进化到将学生悬空窗外,“教育暴力”正在突破物理伤害的边界,升级为心理恐怖主义。学生在上课时用水枪朝教师面部喷水固然该管,但教师的专业素养恰恰体现在“如何管”——是第一时间用暴力镇压,还是冷静暂停课堂、联合家长疏导?当教育者自己变成情绪失控的“暴君”,所谓的“教书育人”就成了黑色幽默。更讽刺的是,涉事教师承认行为失当的轻松姿态,与通报中“诫勉谈话”“记过处分”的轻描淡写形成闭环,仿佛在说:只要没真扔下楼,一切都有商量余地。
这起事件最可怕的副产品,是暴力逻辑对教育本质的篡位。教师拎着学生悬空的画面,无异于用行动告诉全班:谁有力量谁就是规则。当孩子因噩梦拒绝上学时,他恐惧的或许不只是某个老师,而是整个成人世界的野蛮法则。教育部门总强调“师德一票否决”,但现实中,暴力教师往往在舆论发酵后才被处理,日常监管的失灵可见一斑。比起事后高举轻放的处分,我们更需要预防机制——比如在教室安装录音录像设备并随机抽查,让阳光成为最好的消毒剂。
家长在此事中同样难辞其咎。水枪能进课堂,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位;孩子对教师喷水的挑衅行为,或许正是平日骄纵的缩影。但家长的失职绝不能成为教师暴力的遮羞布,二者本质是不同维度的错误。真正该反思的是家校共育的畸形现状:家长指望教师既教知识又当保姆,教师则抱怨家长甩锅推责,最终矛盾在某个临界点爆发,而孩子成了夹缝中的牺牲品。
教育不是角斗场,教师更不该是“以暴制暴”的角斗士。当我们习惯用“熊孩子太皮”为暴力开脱时,不妨想想:如果连专业教育者都只会用恐吓解决问题,我们又如何指望孩子学会理性与包容?记过处分救不了崩塌的师德,唯有建立零容忍的红线、透明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情绪管理培训,才能让教师找回教育的初心——那本该是一双手,托举未来的手,而不是掐脖子、扇耳光、把人往窗外推的手。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