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张冠李戴的新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09:20 1

摘要:浦熙修是一代名记,人称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抗战时,她曾经采访过一篇“耸动全国的新闻”,使孔祥熙无端受伤,国人皆曰可杀。后来真相大白,却无一人出面道歉。

浦熙修(1910—1970)

孔祥熙无端中枪

© 徐敏|文

浦熙修是一代名记,人称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抗战时,她曾经采访过一篇“耸动全国的新闻”,使孔祥熙无端受伤,国人皆曰可杀。后来真相大白,却无一人出面道歉。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突然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宋庆龄、何香凝等一大批人士寄居香港。为了抢在日军占领香港前安全转移这些文化名人,重庆政府发起了抢救行动,特别加派了往返港渝之间的航班。

为此,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找到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请他把滞留香港的大公报创办人胡政之先生也接到重庆。陈布雷告知王芸生说:“委员长已电告香港,让胡先生尽速乘飞机至渝。”

然而处在战争时期,民航飞机少,运力有限,航班时间不能固定,加之通讯不畅,具体哪天有哪些名人抵达重庆,谁都说不清楚。于是大公报在一段时间内,每天都派人到重庆机场守候,以便迎接胡政之先生。

12月10日,由香港飞抵重庆的一架飞机在机场降落,舱门打开,各路记者没有见到他们等待的人物,大公报也没看见他们反复盼望的胡政之先生,却见孙夫人和孔夫人,以及大批箱笼、宋蔼龄的管家赵惠芳,还有几条洋狗从飞机上下来,由身穿男性西装的行政院长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伟接走了。

洋狗本是飞机上的美国驾驶员的。飞机降落时,接机的孔二小姐和老外聊天,因为喜欢狗,就顺便逗了一下狗玩。这一幕恰巧被浦熙修看到了,她以为是宋家的洋狗,于是写成了一篇后来“耸动全国的新闻”,刊登在12月11日的新民报上,标题是《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七八头》。

当时,香港沦陷在即,许多人需要抢救离港,却无法及时撤离,而权贵却用飞机来运送体型肥硕的洋狗,如何不令人异常愤怒?

消息见报后,立刻引发轩然大波。

12月20日,大公报总编王芸生写了一篇拥护修明政治案的社评,文中写道:最要紧的一点,就是肃官箴,儆官邪。譬如最近太平洋战事爆发,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而多少应该内渡的人尚危悬海外……

社评的矛头直指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

12月24日,昆明报纸转载了这篇社评,将标题改为“从修明政治说到飞机运狗”。自此,飞机运狗”的新闻,迅速发酵,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大后方。

西南联大教授吴晗在课堂上愤怒地说:“南宋亡国时有蟋蟀宰相,今天有飞狗院长。”此话一出,顿时点燃了学生胸中的怒火,一时间群情激愤,怒不可遏。

当时,香港沦陷在即,各种消息纷至沓来:有说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困在香港,全家自尽的;有说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或自杀或被俘的;有说国际通讯社创始人陶希圣被日军剥了皮的。此类谣传越多,学生们对“飞狗院长”就越是痛恨。

到1942年1月5日,西南联大甚至出现了“打倒孔祥熙”的标语。校内出版的“壁报”,也相继发表了“铲除孔祥熙”、“重燃五四烈火”的文章。一批教授和学生签名的《讨孔宣言》,宣称“孔贼不除,誓不罢休”。1月6日,西南联大学生走上街头,高呼“打倒孔祥熙”的口号!游行中,学生们沿途散发传单,声讨“党国要员还不如孔贼的一条狗”,号召民众行动起来,“打倒用飞机运洋狗的孔祥熙”。

8日,昆明市学生联合会发表讨孔通电。1月中旬,内迁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也行动起来,响应昆明掀起的讨孔浪潮。

还在浦熙修的“飞机与洋狗”新闻见报后,蒋介石便严令交通部彻查事件真相,同时向报社询问消息来源。

12月29日,交通部部长张嘉璈向大公报发出信函,公布了官方调查结果:12月10日当天,香港交通断绝,电话不通,无法一一通知需要抢救的人员。因机舱有空余座位,故有航空公司人员搭机,并尽量装载中央银行已运到机场的公物。其中决无私人携带大宗箱笼、老妈之事。至于4只“洋狗”,则系两位美国驾驶员见仍有余位,顺便将其携带到渝的。

信函盖有张嘉璈印章。大公报收到此信后,仅标上“交通部来函”5字,于12月30日刊登澄清。

至此,所谓飞机抢运洋狗事件,已经证实是一篇严重背离真相的报道,是张冠李戴的假新闻,与孔祥熙毫无关系。

信函刊出后,公众大都视之为政府文过饰非的官样文章,并不相信。学生们更是置若罔闻,照样我行我素,教授们也不纠正自己的言行,致使有关“飞机与洋狗”的假消息继续流传,越演越烈,给国民政府造成了极大伤害。而发表假新闻的报社和浦熙修,竟然毫发无损,未受到任何处分。

也因为如此,“飞机与洋狗”的新闻,后来还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认为是新闻史上的经典案例。

就连浦熙修自己,在她所写的《采访十年》中,也不认为自己这篇假新闻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反而以自我欣赏的口吻回忆说:“清早去等在飞机场,果然看见孙夫人、孔夫人都联袂而来,王云五先生(商务印书馆经理)也在仰望他将要沦陷的家属。想不到几进几出,人没有到,忽然飞机上下来了几条洋狗。这当然是一条好消息。可是当时在严厉的检查制度之下,这类消息如何刊发出来,真是大成问题,大公报的子冈先生写了一篇很好的特写被扣了。我在当天的晚报上写了一条新闻也被扣了。可是心中觉得这样的新闻如何可以舍弃,于是想尽方式,想在日报上发表。于是采用点滴的方式,一条一条的写,先写孙、孔夫人来渝的消息,又写王云五先生接眷未接成的情形,接着写重庆忽然多了几条吃牛奶的洋狗的消息。分着送去检查,检查后拼起来发表,再加上编辑先生一个巧妙的标题,于是耸动全国的新闻居然出来了。”

浦熙修没有说错,正是这条标题新闻酿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波及全国的重大事件。有人说,浦熙修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的这篇著名的消息——飞机与洋狗。

几十年后,中国社科院教授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一书中,详细查证了“飞机与洋狗”事件,发现事情的真相是,1941年12月上旬,宋蔼龄带着孔令伟和管家赵惠芳自重庆到香港看病、治牙,适逢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便在匆忙中逃离香港。12月9日中午12:00,宋庆龄和宋蔼龄同在香港机场候机,直到10日凌晨5:00才同机离港。宋蔼龄后来回忆说,我的很多文件和珍贵的文章,都没能带上,更别说我的狗和衣服了。来到这儿之后,我才发现,我只带了几件旧衣服,那是女仆在灯火管制的黑暗中随手为我抓来的。

杨教授又根据多方材料查证,洋狗是属于飞机上的美国人的。只是,飞机降落时,二小姐孔令伟在机场等候宋庆龄和宋蔼龄,和老外聊天,逗他们的狗玩。因为她平时喜欢狗,被大记者浦熙修敏锐地捕捉到了,并“误会”为狗的主人。于是就有了后来轰动全国的新闻。

参考资料:

《“飞机与洋狗”事件中的三位嘉定人》

来源:阿亮历史OPT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