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娱乐圈最让人咋舌的话题,莫过于李嘉欣夫妇每月从家族信托基金领取200万港币生活费这事儿了。导演王晶一句“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太少了”的爆料,直接让豪门财富管理的话题出了圈。
最近娱乐圈最让人咋舌的话题,莫过于李嘉欣夫妇每月从家族信托基金领取200万港币生活费这事儿了。导演王晶一句“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太少了”的爆料,直接让豪门财富管理的话题出了圈。
这200万港币在咱们普通人眼里,绝对是天文数字,可能一辈子都攒不到这么多。但放在李嘉欣这种顶级豪门的日常生活里,还真有点“紧巴巴”的意思。毕竟人家光是一次爱马仕扫货,就能花掉600万,相当于三个月生活费总和。
这笔生活费其实不是你想的那种零花钱,它是许晋亨父亲许世勋留下的420亿港币遗产通过家族信托基金按月发放的“家庭整体运营资金”。也就是说,这钱得负责整个家的开销,包括豪宅维护、佣人工资、孩子教育、日常吃喝拉撒等等,并不是李嘉欣个人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那么这200万到底怎么花呢?光是李嘉欣一家住的半山帝景园顶层复式,每月物业费加安保、泳池维护这些就要32万港币;家里请了四个佣人,管家、厨师、司机、保洁加起来月薪17万。这两项固定支出就差不多49万了,直接占掉生活费的四分之一。
孩子教育更是大头。他们儿子读的香港汉基国际学校,一年学费就要98万港币,平摊到每月8万多;再加上马术私教每周3次、钢琴私教,教育方面每月轻松超过13万。还有一家人吃饭每月15万,买衣服8万,车子保养6万……这样七算八算,200万其实已经去了一半,剩下可自由支配的大概就100万左右,还得留点应对突发情况。
所以当李嘉欣最近被拍到在香港尖沙咀爱马仕门店一次扫货四大袋,消费超过600万港币时,大家都惊呆了。这哪是购物啊,简直是买楼,这么多钱够在三线城市买套精装房了!这也让王晶说的“200万不够花”显得特别真实。
不过李嘉欣也不是全靠信托基金过日子。她早在2020年就回应过传闻,说婚前就通过律师公证,名下持有铜锣湾时代广场写字楼和跑马地礼顿山公寓,这些资产每月租金收入稳定在18万港币左右,足够覆盖她个人开支。她还持有多家蓝筹股,某年的股息收入就达到230万港币。再加上偶尔参加综艺节目和商业合作,比如曾为某高端珠宝品牌设计系列首饰,合作费就超过800万港币,所以她自身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
有意思的是,虽然生活奢华,但李嘉欣也有节俭的一面。媒体曾多次拍她在铜锣湾超市购物时,拿着折扣宣传单认真比价。超市工作人员还说她常买临期打折的面包和水果,觉得新鲜度够没必要浪费。她出席活动的服装也多次被时尚媒体指出有些是设计师好友赠送的非售卖款,并非全是新高定。
相比之下,香港普通艺人的生存状态真是天壤之别。TVB普通演员月薪大概就1.2-1.8万港币,相当于内地三线城市服务员的工资。像TVB小生林正峰,每天要打四份工维持生计,凌晨5点起床,早餐就吃两个1元的鸡蛋配柠檬水,开着80万的车却为停车费发愁。还有艺人在茶餐厅洗厕所、端盘子,日赚300港币;有的开网约车;甚至老戏骨也得在工地搬砖、在菜市场打工。他们眼中微不足道的零用钱,往往是寻常百姓一生的积蓄。
许家设立这种信托基金机制,其实是“防败家”智慧的体现。既能避免财富被挥霍,又能保障后代生活。但这也意味着许晋亨作为家族继承人,虽然拥有数百亿的“纸上财富”,却无法自由支配,大额消费还得审批。这种“有钱却不能花”的状况,折射出顶级富豪对于家族传承的焦虑。
李嘉欣自己也说过,豪门生活并不只有享受。她每周要出席2-3场家族关联企业的公益活动,每月要和学校老师沟通孩子学业,还要协调家庭与信托机构的财务对接。许氏家族官网也列出了她的职责,包括“维护家族公众形象”、“监督家庭信托资金使用”、“参与慈善项目运营”。所以这200万生活费背后,其实是更多的责任而非特权。
李嘉欣的故事从信托金额、资产证明,到工作收入与公益记录,都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好日子,不是靠“别人给的生活费”,而是靠自己挣来的底气。她年轻时的演艺收入、婚前购置的房产、婚后的商业合作,每一项都有公开信息支撑。这样的她,就算没有信托支持,也能凭借自身积累活得从容。
那些羡慕“豪门生活费”的人,其实不妨看看数据背后的真相:任何优渥生活的背后,都藏着对应的付出与责任。只有自己拥有可被验证的能力与资产,才能在任何生活状态下都保持真正的底气。这场数字风波,终究是财富金字塔尖的生存法则与大众认知的碰撞。
来源:影视泡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