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为啥要证明妻子是女性?用科学证据对抗流量谎言的尊严之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20:01 1

摘要:2025年9月,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灯光下,72岁的布丽吉特·马克龙正凝视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她年轻时怀孕的记录,如今却要作为呈堂证供提交给美国法院。这张私人影像的公开,源于美国极右翼网红坎迪斯·欧文斯持续两年的恶意攻击:“布丽吉特出生时本是男性,后经变

从法国总统府到美国法庭,72岁布丽吉特泣诉法庭:一场由AI助推的性别诽谤如何席卷欧美?当性别谣言成为武器:马克龙夫妇的跨国维权与政治暗战

2025年9月,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灯光下,72岁的布丽吉特·马克龙正凝视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她年轻时怀孕的记录,如今却要作为呈堂证供提交给美国法院。这张私人影像的公开,源于美国极右翼网红坎迪斯·欧文斯持续两年的恶意攻击:“布丽吉特出生时本是男性,后经变性成为女人。”这场看似荒诞的性别谣言,已演变为横跨大西洋的法律 battle 和政治博弈,揭示出数字时代公共人物面临的认知污染困境。

谣言工厂:流量经济与政治操弄的共生体

坎迪斯·欧文斯的“造谎机器”从未如此高效运转。这位拥有400万粉丝的保守派网红,自2024年3月起推出八集播客《成为布丽吉特》,将2021年法国极右翼圈子的零星传言系统化为“变性阴谋论”。她在节目中伪造“医疗记录”,编造布丽吉特“原名让-米歇尔·特罗涅”的虚假身份,甚至推出印有虚构名字的马克杯、T恤等周边产品牟利。这种将诽谤产业化的操作,借助社交媒体算法迅速扩散,仅在TikTok相关话题就获得超3.8亿次观看。

谣言的传播速度远超真相。研究显示,虚假信息在社交平台的传播速度是真实信息的7倍,达到1500人次转发所需时间仅为六分之一。欧文斯深谙此道,她刻意挑选布丽吉特外貌硬朗、年龄较大等特征大做文章,用“这岁数还这么‘硬朗’,难怪像男人”等话术精准戳中大众对年龄和性别的敏感点。这种恶意揣测经AI生成内容放大后,形成“认知污染”的工业流水线——2023-2024年间,类似的AI谣言账号平均每日发布4条虚假内容,议题涵盖多国政治人物。

马克龙夫妇的反击之路充满荆棘。2021年他们首次在法国起诉造谣博主胜诉,但2024年上诉法院以“言论自由”为由推翻判决 。当欧文斯将谣言升级为“马克龙由中情局扶植”等政治攻击时,他们意识到这已不仅是私人诽谤,更是针对法国政治核心的舆论战。2025年7月,夫妇俩不得不跨海在美国特拉华州法院提起诉讼,列出22项指控,要求以法律手段撕开极右翼的造谣面具 。

法律困局:跨大西洋的言论自由悖论

这场诉讼暴露出美法法律体系的深刻差异。在法国,《信息自由法》对诽谤行为约束严格,公众人物可通过举证损害获得赔偿;但美国对公众人物诽谤案设定了极高门槛,需证明被告存在“实际恶意”——即明知虚假仍故意传播。这种差异导致马克龙夫妇必须拿出“压箱底”的证据:除怀孕照片外,还包括出生证明、医学专家证词等科学证据,甚至考虑公开部分医疗记录 。

欧文斯的辩护策略充满挑衅。她在法律文件中反指诉讼“出于政治动机”,声称自己只是“质疑公众人物”,试图将案件包装成“言论自由保卫战” 。这种策略实则利用了美国社会对“政治 correctness”的反弹心理,其团队更暗示将传唤马克龙夫妇出庭对质,企图将司法程序演变为媒体奇观。正如法国《世界报》评论:“在美国法庭,真相有时会沦为表演性辩论的牺牲品。”

法律 battle 背后是政治立场的较量。欧文斯作为特朗普支持者,长期攻击欧洲左翼政客,她将布丽吉特作为靶子,实则想削弱马克龙代表的中间派力量 。这类攻击具有明确的性别政治指向——通过质疑女性的生理身份来否定其公共角色合法性。马克龙曾尖锐指出:“如果我娶了比自己年轻24岁的女性,没人会质疑她的性别。”这番话揭示了社会对年长女性的双重标准,也解释了为何夫妇俩宁愿牺牲隐私也要抗争到底。

认知战争:数字时代的尊严保卫战

布丽吉特承受的精神压力难以估量。她的律师透露,这位72岁的第一夫人因谣言“感到极度痛苦”,出庭前曾在车里偷偷抹眼泪。那些本该属于家庭相册的私密瞬间,如今要被全球媒体反复审视。更令人无奈的是,尽管举报量超10万次,社交平台却以“涉及公众人物讨论”为由拖延处理,直到诉讼提起才象征性限流。这种平台责任的缺失,使得谣言已造成的伤害难以挽回。

马克龙的维权行动具有象征意义。作为法国总统,他打破了政治人物遇袭时“保持沉默”的潜规则,多次公开怒斥谣言是“疯子和傻子的杰作”。这种姿态虽被批评“分散施政精力”,却成功将个人辩护转化为对网络暴力的反击。在巴黎政治学院的演讲中,他警告:“当AI能批量生产谎言,当流量高于真相,民主社会的认知基础就会被侵蚀。”这番话直指生成式AI带来的治理危机——深度伪造内容在2019-2020年间激增900%,而现有监管体系难以应对。

事件折射出全球公共讨论的堕落。从法国博主到美国网红,攻击者们刻意模糊私人生活与公共事务的界限,将第一夫人的身体作为政治角力的战场。布丽吉特并非个例,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妻子、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家人都曾遭遇类似人身攻击。这种趋势背后是公共话语的粗鄙化:当政策辩论退化为人身攻击,当性别身份成为抹黑工具,民主社会的理性根基正被逐渐蚕食。

这场跨国诉讼的结局尚难预料,但它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注脚。马克龙夫妇用法律手段对抗谣言的选择,既展现了个人尊严的坚守,也暴露出全球治理的漏洞。当布丽吉特的怀孕照片在美国法庭被展示的那一刻,它不仅证明了一位女性的生理身份,更拷问着每个数字公民:我们是否愿意让真相成为流量的牺牲品?在算法驱动的认知战场上,或许唯有较真与坚守,才能守护最后的理性微光。

来源:妙语启智一点号

相关推荐